六部門發布《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
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全面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等主要目標。
近年來,我國工業能效水平不斷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基礎上,“十三五”進一步下降16%,2021年下降5.6%。“十四五”時期,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用能需求將剛性增長。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節能提效面臨著用能結構綠色化水平不高、節能提效技術創新及裝備推廣存在短板、重點用能行業節能挖潛難度日益加大等問題。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亟需加強工業能效提升的頂層設計,明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指導重點行業領域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信部稱,工業能效提升有三方面重要意義。首先,我國工業領域用能企業數量多、涉及面廣,加快推進工業節能提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提升企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工藝流程、生產設備更新換代,提升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有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局部單體節能提效轉向全流程系統發力,形成跨產業跨領域耦合提效協同升級的新模式。
其次,推進工業能效提升,還是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是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的最主要途徑,其貢獻約為37%,是實現碳減排最重要、最經濟、最直接的路徑。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65%左右,提升工業用能效率,有助于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從源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再者,推進工業能效提升,是培育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促進工業經濟增長的有力舉措。一方面,超高能效設備產品、新能源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在我國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應用前景,可不斷形成綠色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大節能提效資金投入、加快實施技術改造,將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根據《行動計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將全面提升,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明顯提升,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節能提效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標準、服務和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重點產品能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同時,《行動計劃》還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提出一系列具體目標,到2025年,新增高效節能電機占比達到70%以上,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優于1.3,工業領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
《行動計劃》聚焦重點用能行業、重點用能領域和重點用能設備,分業施策,分類推進,提出7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系統提升工業能效水平。
一是大力提升重點行業領域能效。加強重點行業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輔設施改造等。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高網絡設備等信息處理設備能效。推進跨產業跨領域耦合提效協同升級。
二是持續提升用能設備系統能效。圍繞電機、變壓器、鍋爐等通用用能設備,持續開展能效提升專項行動,加大高效用能設備應用力度,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系統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
三是統籌提升企業園區綜合能效。實施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制度,探索打造超級能效工廠。強化工業企業、園區能效管理,加強大型企業能效引領作用,提升中小企業能效服務能力,系統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綜合能效水平。
四是有序推進工業用能低碳轉型。加強用能供需雙向互動,統籌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種,積極構建電、熱、冷、氣等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結構。
五是積極推動數字能效提檔升級。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工業能效提升的賦能作用,推動構建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確執行的能源管控體系,加速生產方式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六是持續夯實節能提效產業基礎。著力提升節能技術裝備產品供給水平,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積極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培育制造業綠色競爭新優勢。
七是加快完善節能提效體制機制。健全完善工業節能有關政策、法規、標準,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和診斷服務,夯實工業能效提升基礎。
為推進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行動計劃》還提出多項保障措施。
在加強組織實施方面,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工作方案,有序有效抓好任務落實,協同推進節能降碳。發揮行業協會、智庫和第三方機構等橋梁紐帶作用,以及中央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工業能效提升和綠色低碳發展。
在加強政策引導方面,落實好能耗“雙控”制度,做好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統籌利用現有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渠道以及節能節水等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工業能效提升;加大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
在加強金融支持方面,鼓勵金融機構為節能降碳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發揮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應用。
在加強宣傳交流方面,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平臺,深入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各方廣泛開展專題交流培訓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拓展多雙邊國際合作,加強工業能效提升政策、技術和標準等溝通交流;鼓勵節能技術裝備服務企業“走出去”,開展能效合作項目,推廣中國實踐、技術、經驗和標準。(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