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能茁壯成長 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日益堅實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全球創新版圖加快重構,我國進入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換的攻關期,創新日益成為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面對過去十年的新機遇新挑戰,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新成果加快涌現,新動能快速成長,新經濟發展向好,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體系不斷健全
近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社會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穩步提升。
一是創新投入水平顯著提升。研發支出持續快速增長,為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27956億元,按現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1.7%,投入規模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R&D經費投入與GDP之比達到2.44%,比2012年提高0.53個百分點,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投入181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投入的比重為6.5%,比2012年提高1.66個百分點。
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各類創新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2021年,各類企業R&D經費投入21504億元,比201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1.9%,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重達76.9%。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占比達38.3%,比2012年提高24.6個百分點;開展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82.5萬項,增長1.9倍。高技術企業創新引領作用明顯,2021年末,高新技術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1.3萬件,占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比重達63.6%。
三是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豐碩。國家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納米科學和量子科學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重大創新平臺相繼落地,為推動重大基礎前沿領域研究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截至2021年末,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3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1個,布局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同時,企業創新平臺建設也在加快推進,截至2021年末,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8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36家。
四是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完善。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體制改革從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體系化能力、增強體制應變能力轉變。截至2021年末,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支子基金,資金總規模達624億元。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更加完善,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324.7萬人年增加到2021年的562.0萬人年,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技術交易市場更加活躍,2021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3.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4.8倍。
新主體新動能培育壯大
近十年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業活力競相迸發,新主體新企業不斷涌現,新產業新產品茁壯成長,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有效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
首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各類活躍度高、生命力強、成長性好的市場主體不斷涌現,對穩增長穩就業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2021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2887萬戶,日均新登記市場主體7.9余萬戶,其中日均新登記企業近2.5萬戶。截至2021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量達1.54億戶,比2012年末增長1.8倍,年均增長12.1%。
其次,國家積極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應運而生,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2021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
《2021全球獨角獸榜》顯示,2021年我國擁有“獨角獸企業”301家,比上年增加74家。相關數據還顯示,2021年我國“瞪羚企業”“獵豹企業”分別有171家和222家,分別比上年增加71家和96家。
中小創新企業發展韌性不斷增強,日益成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生力軍。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達4762家。小微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從2015年的36.4提高到2020年的46.1。
再者,新產業新產品茁壯成長。2021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5.1%和32.4%,比2012年提高5.7和4.2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同產業轉型、消費升級、科技創新相融合,在服務業中的占比逐步提升。2021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和5.8%,比2012年提高2.5和1.1個百分點。綠色智能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21年,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和集成電路產量分別比2014年增長28.2倍、12.5倍、4.4倍和2.5倍。
此外,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疫情影響下網絡消費異軍突起,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直播帶貨、在線診療和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既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也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
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42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比2014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全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00億件大關,達1083億件,比2012年增長18倍,穩居世界第一。《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辦公和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達4.69億和2.98億。
創造潛能不斷激發
隨著全社會創造潛能充分釋放,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效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趨勢加快。
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化學、材料、物理和工程等學科處于世界前列,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干細胞和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布局,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一批“國之重器”陸續建成。
在基礎前沿領域原創性成果層出不窮的同時,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迭創佳績。我國超前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在深海、深空、深地和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某些領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例如,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中國高鐵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等世界紀錄等。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完善,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大幅增長,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2021年,我國專利授權數460.1萬件,比2012年增長2.7倍,年均增長15.5%;截至2021年末,有效專利數量達1542.1萬件,比2012年末增長3.4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申請人通過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識產權運用的經濟效益不斷顯現。2020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12.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11.97%,比2018年提高0.37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7.8%,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球領先,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2021年末,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占全球60%以上。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日益壯大。目前,全國已培育100個以上具有行業特色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超過7600萬臺(套),平臺匯聚的工業App突破59萬個。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
近十年來,創新型國家建設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創新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我國已逐步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路徑,創新指數和國際競爭力排名連續超越。2021年,我國創新指數居全球第12位,比2012年上升2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年,我國國際競爭力在14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領先多數中等收入國家。202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SDG)指數為72.1,在全球居57位,比2017年上升14位。
數據顯示,創新對經濟轉型的引領作用日益增強。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1年的6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3.5%提高至60%以上。2021年,全員勞動生產率(按2020年價格計算)為146380元/人,比2012年提高80.3%,年均提高6.8%,高于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
同時,創新發展的強大外溢效應不斷顯現,極大地改進了社會治理方式、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質。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總樞紐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涵蓋46個國務院部門的1376項政務服務事項。我國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消費級無人機占據全球市場大半份額,移動支付、網絡點餐、網約車出行和智能家居等生產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廣。2020年,我國移動支付使用率達到86%,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國家統計局總結,十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還存在短板,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仍較突出。下階段,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