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20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釋放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強烈信號。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圍繞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裝備支撐等百姓關心的話題,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在國新辦近日舉行的發布會上進行了全面解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會上介紹,農業強國內涵既包括生產力發展,也包括生產關系變革;既包括農業全面升級,也包括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他強調,要加快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和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去年,面對疫情災情交織疊加等多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再奪豐收,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22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2萬元大臺階,達到20133元,實際增長4.2%,增速分別比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和2.3個百分點。
“但也要看到,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疊加,消費不斷升級,糧食需求仍在剛性增長,全球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所以端牢飯碗的壓力越來越大。”唐仁健指出,下一步必須多措并舉、綜合發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在目標上,重點是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在措施上,重點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政策上,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
其中,“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分為兩方面。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務,抓緊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二是強化科技裝備支撐,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
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的4項任務。第一,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具體包括:堅持產業需求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前沿技術突破;支持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加強農業基礎性長期性觀測實驗站(點)建設;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
第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具體包括: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機制;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等。
第三,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具體包括:加緊研發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責任。
第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具體包括: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加強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等。(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