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計算恰逢其時 做大生態是關鍵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和IBM聯合發布《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
雙方從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兩大社會經濟技術趨勢的視角,基于深入的行業研究與實踐經驗,解構可持續計算的全貌,為數字領域低碳發展及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提供真知灼見。
可持續發展為計算領域開拓新思路
“可持續計算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時’,也為計算領域開拓了新思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主任周開波表示,可持續概念成為全球共識,相信可持續與計算深度結合的“可持續計算” 將會成為全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落實舉措。
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可持續發展目標7為“廉價和清潔能源”,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可持續發展目標9為“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引領計算領域邁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目標13“氣候行動”倡導各行業踐行綠色發展。
我國在《信息通信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管理機制基本完善,節能減排取得重點突破,資源利用率明顯提升,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能力明顯增強。單位信息流量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20%,遴選推廣30個以上信息通信行業賦能全社會降碳的典型應用場景。到2030年,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總體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整體能耗全球領先,綠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有力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為了準確把握“十四五”碳達峰關鍵期,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中國信通院基于低碳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從5個方面確立了實施路徑,包括優化綠色發展總體布局、聚焦3類重點設施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強化行業賦能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供給能力、加強行業綠色發展統籌管理。
可持續計算實踐取得初步成效
可持續計算技術框架包括可持續計算的基礎設施、可持續云計算技術與平臺和可持續的業務應用。
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齊曙光介紹,可持續計算的基礎設施由基礎要素、IT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三部分構建而成,由下至上支撐承托,相互作用。
可持續云計算技術與平臺依托于底層基礎要素、IT和數據中心的可持續計算基礎設施;云計算技術通過混合云、人工智能、區塊鏈的可持續化進一步推動能耗、成本和算力的優化,同時提出符合高效運維、安全合規特性的相關技術與平臺,助力可持續計算的發展。
可持續的業務應用,基于可持續計算基礎設施及可持續云計算技術與平臺,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引導推行可持續業務數據與應用,提升企業清潔用能水平,優化生產運營智能綠色升級,打造行業綠色供應鏈,完善企業碳足跡與碳排放管理,擴寬ESG戰略業務,最終全盤推動各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IBM中國系統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孟繁晶表示,可持續計算的概念、技術內涵和評價體系,將深入貫徹到企業整體業務轉型發展中。對于信息通信業,可持續計算的應用能夠幫助企業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對于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可持續計算的應用通過賦能效應,也將帶來顯著的競爭優勢。因此,在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中融入可持續計算的應用和實施對企業發展尤為重要。
“為驗證可持續計算的可行性與價值,我們落地實施了全層級可持續計算方案。”孟繁晶強調,該方案不僅包含了實現可持續計算功能的環境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混合云技術與平臺及業務應用,也包含實現可持續計算綠色低碳、便捷高效、穩定可靠和安全合規等特性的全層級可持續指標監控與智能管理系統。
據介紹,目前該方案已在某數據中心初步實踐并取得初步成效,電源使用效率(PUE)降低0.13、能耗與碳排放減少12.5%、運營成本降低15%。
持續推動可持續計算生態發展
“雖然可持續計算實踐取得初步成效,但可持續技術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整個生態和產業鏈合力推動。”孟繁晶指出。
周開波也認同,可持續計算生態的構建,從最頂層設計到標準研制,需要產業各方如企業、研究單位和平臺機構的積極參與。他呼吁把可持續計算生態做得更好、更強。
“在推動可持續技術發展的過程中,IBM愿意和各界一起共創。”孟繁晶介紹,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IBM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業務規劃和咨詢,到企業內部的流程、數據和IT架構的設計,再到混合云和AI平臺,以及可持續的IT基礎設施、高性能計算、全系列存儲,以及整個計算系統的運營管理服務等領域均有布局。
“我們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孟繁晶表示,可持續計算的概念未來還會持續優化,而且一定是針對整個全層級的、全生命周期的。后續,IBM將攜手中國信通院和更多合作伙伴針推動可持續計算落地各行各業。(丁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