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克:實現我國核能產業更高水平自立自強
“目前,我國正積極落實部署推動核電建設,遼寧、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山東等省區都將發展核電列為能源領域的重點工作,我國核能事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近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廷克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年會上表示。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的行列。截至2022年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共55臺,裝機容量為5699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共21臺,總裝機容量約為2409萬千瓦,在運和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位居全球第二。同時,我國核電安全運行業績始終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制造能力,具備了同時建造40余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較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核燃料生產與供應能力可以滿足我國核電發展的需要。
張廷克指出,“雙碳”目標下,我國核能發展迎來了新的重要戰略機遇。他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保持每年8臺左右核電機組的核準開工節奏,核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加快增長,發電量將大幅增加;到2035年,我國核能發電量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需要達到10%左右,與當前全球平均水平相當;到2060年,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核能發電量占比需達18%左右。
“此外,通過開展綜合利用,核能還可以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經濟社會低碳轉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解決方案。綜合考慮核電及核能綜合利用,預計2060年我國核能碳減排貢獻度將達到1/4左右。” 張廷克說道。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可大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優質能源,核能在能源系統低碳轉型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張廷克總結了核電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發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是助力我國能源低碳轉型加速,核能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溫室氣體,碳減排效益顯著,可以較大規模的替代燃煤發電以及開展供暖、供汽和制冷等綜合利用,并具有可再生清潔能源類似屬性,與燃煤發電相比,每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等效減排二氧化碳600萬噸以上。
二是有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我國能源電力需求將持續維持剛性增長,核電安全高效、基本不受自然條件約束,能夠持續穩定的提供高品質電量,核燃料能量密度大,易于較大規模長期儲存,具有準本土資源屬性,有助于提高我國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是有效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核電適于承擔電網的基本負荷及負荷跟蹤,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消納提供支撐,同時還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水平和阻尼能力,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核電技術列入國家十大重大創新成果,這是對我國核電科技創新所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張廷克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實現我國核能產業更高水平自立自強。
通過全面加強核電自主創新,實施國家核電科技重大專項,我國核電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品牌,“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已相繼建成投產并實現批量化建設,“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建設按計劃推進并有望今年投入商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先進核電技術研發及工程示范有序推進,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已達到90%以上。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核能基礎研究、基礎實驗、基礎數據等方面投入和積累不足,一些核心技術問題如三代壓水堆嚴重事故源項分析、嚴重事故工況下材料力學性能等仍未能完全掌握。”在總結我國核電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張廷克也指出了我國核電發展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方面,當前我國核電仍有部分關鍵設備、技術、軟件和材料還存在短板和弱項,核能基礎研究還相對薄弱,在先進核能技術部分領域環節距離核電強國仍有差距。另一方面,我國核能發展在天然鈾資源保障、乏燃料后處理及其增殖利用、放射性廢物管理以及公眾溝通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或將成為未來15年以后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必須提前謀劃、加快布局,統籌研究解決。” 張廷克如是說。(林 楚)
- 01-10聚焦2022年中國核能行業..
- 09-22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我國..
- 10-21亞太核能國際大會2013即..
- 08-01亞太核能國際大會2013
- 05-06第九屆中國核能國際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