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裝機規模將達300萬千瓦
為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和產業發展前沿,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近日,廣東省印發《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廣東省將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搶抓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著力構建新型儲能技術、市場、政策驅動良好局面。
為了將廣東省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意見》制定了發展新型儲能的具體目標:到2025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
到2027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加大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力度,提升鋰離子電池技術,攻關鈉離子電池技術,融合能源電子技術,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創新智慧調控技術,發展氫儲能等技術,開展儲能前瞻技術研究。
新型儲能產業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促進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意見》指出,將加大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力度,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壯大規模提升實力,創新開展新型儲能多場景應用,提升新型儲能產業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具體來看,在加大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力度方面,一是提升鋰離子電池技術。支持開發超長壽命、高安全性、全氣候儲能鋰離子電池,提升鋰電池容量極限,推進新體系鋰電池的研發和應用,從材料、單體和系統等多維度提升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經濟性。提升新型錳基正極材料性能,提高硅碳和鋰復合負極材料應用水平。
二是攻關鈉離子電池技術。加強鈉鹽以及水系鈉離子電池等技術攻關,提升能量密度,解決壽命短、放電快等技術問題。加強匹配鈉基電池的層狀氧化物、普魯士白/普魯士藍、聚陰離子等正極材料,煤基碳材料等負極材料,以及電解液、隔膜、集流體等主材和相關輔材的研究。
三是融合能源電子技術。加強能源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研發,擴大光伏發電系統、新型儲能系統、新能源微電網等智能化多樣化產品及服務供給。
四是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突破電池本征安全與控制技術,攻關電池智能傳感、熱失控阻隔技術。
五是創新智慧調控技術。開發高安全、高效率儲能系統集成技術,攻關系統熱管理、充放電管理、智能運維、應急響應等控制技術,提升儲能系統可用容量及系統可用度。
在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壯大規模提升實力方面,《意見》指出,一是優化鋰電池產業區域布局。以廣州、深圳、惠州和東莞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肇慶、江門、珠海和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二是加快發展鈉離子儲能電池產業。加速布局鈉離子電池領域,推動金屬層狀氧化物等正極材料、硬碳負極材料、鈉鹽電解液及鋁箔集流體等核心材料及電芯中試化生產,推進適應鈉鹽電池體系的先進工藝和制造設備研制和應用。
三是提升儲能控制芯片及產品供給能力。推動新型儲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儲能變流器、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等關鍵部件,提升電力電子器件和傳感器等產品供給能力。
四是培育發展電解水制氫設備產業。結合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發展階段和應用特點,按照多元布局、梯次發展、引育并重的原則,支持省內堿性電解水制氫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提升產能規模。
五是前瞻布局多元化儲能領域。開展液流電池領域離子傳導膜、電堆、電解液工程化研制和項目試點。圍繞壓縮機、膨脹機和換熱系統等壓縮空氣儲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引導傳統能源設備制造商建設壓縮空氣儲能試點項目。
在創新開展新型儲能多場景應用方面,《意見》指出,一是積極開拓海外儲能市場。鼓勵新型儲能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國家級新型儲能產品進出口物流中心。
二是拓展“新能源+儲能”應用。支持新型儲能企業積極參與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新能源高滲透率地區電源側新型儲能電站建設,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
三是推進定制化應用場景。在輸電走廊資源和變電站站址資源緊張地區,支持電網側新型儲能建設。在電網調節支撐能力不足的關鍵節點和偏遠地區、海島等供電能力不足的電網末端合理配置電網側儲能,提高電網供電保障能力。
四是推進虛擬電廠建設。結合工業園區、大數據中心、5G基站和充電站等區域分布式儲能建設,推動建設智能控制終端和能量管理系統,充分挖掘儲能、充電樁、光伏和基站等分布式資源調節潛力。
五是鼓勵充換電模式創新。在廣州、深圳等電動汽車推廣領先地區,智能化改造升級直流公共快充站,在公交、城市物流和社會停車場等領域試點建設直流雙向充電樁,探索規模化車網互動模式。
為了保障以上措施得以順利實施,《意見》還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強人才保障。加強新型儲能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研究,加快從全球靶向引進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管理團隊,加大儲能領域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力度。三是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新型儲能產業重大建設項目優先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能耗指標由廣東省統籌安排。(楊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