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紡機企業 國機集團啟動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
3月31日,國機集團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召開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啟動會。會上還舉行了“先進紡織機械創新聯合體”授牌儀式。
國機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紡織機械為核心研發制造業務板塊之一的中央企業。國機集團下屬企業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恒天”)是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發源地,多年來在紡織機械領域持續填補國內空白,為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與安全、創新與引領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深入貫徹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發展實體經濟筑牢強國根基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紡織機械振興是助力國家制造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國機集團“十四五”規劃的既定目標。
彰顯“國家隊”的責任擔當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向大會發來賀信。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原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原會長王天凱在會上宣讀了郝建秀的賀信。賀信中說,國機集團啟動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彰顯出紡織機械行業“國家隊”的責任擔當,希望國機集團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裝備制造業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繼承弘揚紡織工業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積極推進深化改革,著力錘煉技術創新力,擴大品牌影響力,鍛造核心競爭力,為推進紡織工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作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回顧了國機集團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作出的貢獻,明確了國機集團在我國紡織機械產業中的使命責任和功能定位,并從與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相結合的高度,闡釋了集團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的深遠意義。
張曉侖指出,未來三年是我國紡織行業打造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也是紡織機械行業轉入結構深度調整、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機集團將牢牢抓住機遇,扎實推進實施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堅持“打造世界一流紡機企業,保障國家紡織產業安全”一條主線,聯動推進“科技創新工程、產品提升工程、深化改革工程、鏈長打造工程”四大工程,落實四張清單,努力實現市場競爭力、科技創新力、產業引領力、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的明顯提升,堅決扛起持續推進紡織機械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爭創世界一流的大旗,為保障紡織機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作出貢獻。
就開展好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張曉侖提出6點意見:提高政治站位,增強使命擔當;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科技創新;聚焦主責主業,提高產品競爭力;持續深化企業改革,不斷激發活力動力;打造現代紡織機械產業鏈鏈長,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融通發展;加大支持力度,合力推動紡織機械業務發展。
相關部委和行業協會領導肯定了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的戰略意義,并提出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司長盧衛生表示,組織實施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對推動我國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國機集團要落實好國家相關戰略部署和產業政策要求,推進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寄語國機集團做精做強優勢產品,提高產業鏈整合能力、系統集成能力和工程成套服務能力,打造世界一流裝備制造企業,以紡織機械全面振興推動紡織行業技術進步。
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局副局長尚鵬指出,國機集團要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國家隊、產業發展領頭羊、安全支撐主力軍作用,推動紡織機械業資源持續優化配置和核心能力再造,提升我國紡織機械整體水平和全球競爭力。
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聯會長孫瑞哲表示,中國紡聯愿與國機集團攜手推進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走向深入、取得實效,整合產業資源形成“新時代行業創新舉國體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建設“先進紡織機械創新聯合體”
紡織機械是紡織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是裝備發展集行業設計創新、材料創新、工藝創新之大成,是從技術創新到產品落地的承載與支撐。此次會上還舉行了中國紡聯依托中國恒天建設“先進紡織機械創新聯合體”的授牌儀式。孫瑞哲代表中國紡聯向中國恒天授牌。
本著優勢互補、相互協同的原則,雙方達成框架合作協議,中國恒天在創新聯合體的搭建、創新項目提出和組織實施以及資源條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國紡聯在行業資訊、創新聯合體組織模式、重點項目立項和協調資源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支持。
據介紹,雙方依托“先進紡織機械創新聯合體”,將圍繞以下重點工作開展合作:共同組織推動構建創新聯合體科學高效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圍繞國家和行業相關科技規劃、指南發布的紡織機械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提出創新聯合體主要研發目標和重點任務,共同組織開展協同攻關;更好對接創新聯合體的專業化、精細化、集成化需求,共同幫助創新聯合體明確創新方向、把握創新機遇。
中國紡聯將中國恒天作為創新聯合體的依托單位,采取共同規劃、聯動協作、信息共享、資源協同等多種形式開展項目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優勢,提升創新聯合體的協同效能。這一創新聯合體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聚焦紡織機械補短板鍛長板關鍵核心技術,整合紡織機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進行協同攻關,有效支撐創新聯合體高效、務實運行。(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