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回應近期經貿熱點 多措并舉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介紹了我國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有關情況。
他不僅解讀了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政策措施,介紹了政策對外貿企業提供的支持保障,還針對如何提升加工貿易水平,如何擴大進口給出明確路徑。
穩規模優結構
2023年以來,我國外貿形勢非常嚴峻。各地方、各部門、各企業密切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訂單、拓市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4.8%的增長,“開門穩”實屬不易。
“但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外貿形勢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王受文分析,外需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約因素。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全球經濟增長率由2.9%下調至2.8%,并預測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將非常明顯。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2月,我國外貿出口(以美元計)持續負增長。從經營主體來看,我國外貿企業也面臨去國外參展不便、貿易風險繼續上升和經營壓力增加等困難。
王受文介紹,在上述背景下,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政策措施。政策分為兩大方面,一是穩規模,二是優結構。
其中,“穩規模”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努力創造貿易機會,包括在國內廣泛恢復線下展,提高APEC商務旅行卡辦理效率,推進國際客運航班穩妥有序恢復等。二是穩定重點產品貿易,包括幫助汽車企業建立和完善國際營銷服務體系,保障大型成套設備項目合理資金需求,加快修訂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三是穩定外貿企業,包括研究設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二期,鼓勵銀行和保險機構擴大保單融資增信合作,積極滿足中小微企業對外貿融資的需求,加快拓展產業鏈承保等一系列具體措施。
“優結構”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優化貿易方式,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東北地區進行梯度轉移;修訂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辦法,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發展;指導相關商會協會適應綠色環保要求,制定外貿產品綠色低碳標準,指導企業用好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相關稅收政策等。二是優化外貿發展環境,發揮好預警體系和法律服務機制作用,深入推進“單一窗口”建設,進一步便利出口退稅辦理,提升口岸通關效率,高質量實施已經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編發重點行業應用指南等。
王受文表示,商務部將會同地方和有關部門,密切跟蹤外貿運行情況,做好形勢分析研判,抓好政策落實,穩住外貿規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為企業賦能。
為外貿企業提供保障
幫助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是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重要一步。王受文表示,商務部等部門對外貿企業提供的支持保障主要包括4個方面。
第一,辦好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等展會。5月5日,第133屆廣交會順利落下帷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辦展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23年一季度,商務部進行備案或審批的各類展會共計186個,這些展會幫助企業實現了供采對接。
在便利商務人員往來方面,民航部門針對國際航班較少、票價較貴的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國對外的國際航班已經恢復到疫情前近三成的水平。對于簽證方面遇到的困難,外交部等部門正在推動有關國家對中國企業申辦簽證給予便利。同時,我國也在積極為外國企業來中國提供便利,例如,APEC商務旅行卡替代簽證自5月1日起正式實施,并且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優化遠端檢測的措施。
在持續深化貿易創新方面,王受文特別提到,電子商務不僅突破了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幫助中外采購商、供應商足不出戶就能實現供需對接,還有助于企業建立自己的品牌、銷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商務部將扎實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開展品牌培訓、規則和標準建設、海外倉高質量發展等工作。
在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方面,商務部將針對重點市場發布國別貿易指南,并充分利用和多個國家建立的“一帶一路”項下貿易暢通工作組機制,推動解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市場方面所遇到的困難。駐外使領館、經商機構也會為企業加大服務力度,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提供支持和便利。
提升加工貿易水平
王受文介紹,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實現了長期快速的發展。198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只有25億美元,到2022年已達到1.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6.5%,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最高曾達到53%。
由于我國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一些“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開始轉移到其他地區。受貿易摩擦影響,加之我國一般貿易發展更迅速、后勁更足,目前加工貿易在我國貿易中的比重降到20%左右,但這并不意味著加工貿易的作用減小了。
王受文強調,加工貿易在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產業升級,國內外兩個市場融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以及穩定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加工貿易水平。為此,商務部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加工貿易健康穩定發展。
第一,推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做好加工貿易承接地培育,強化政策支持,完善對接機制。過去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是因為其“兩頭在外”,沿海地區有運輸費用優勢。現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上漲,加工貿易轉向內地,雖然距離遠,但更有勞動力成本優勢。
“我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經起到較好的效果,2022年中西部、東北地區加工貿易占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提高到29.4%,而2017年只有22%左右。”王受文舉例道,重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2022年筆記本電腦產量達到7400萬臺;四川、成都、安徽、合肥建成了較有規模的智能制造和集成電路方面的加工貿易產業,解決了大量就業。下一步,要繼續在現有基礎上支持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東北地區轉移。
第二,促進保稅維修等新的加工貿易業態發展。以保稅維修為例,這一新業態有利于提升售后服務,延長價值鏈,但需要高技能勞動力。待維修的產品通常價值較高、體積不大,對運輸費用不敏感,因此在中西部、東北地區維修更有勞動力成本優勢。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已有228個保稅維修項目落地20多個省市,總貨值超過311億美元,帶動高質量就業4萬人。根據當前規定,綜合保稅區內可開展8個大類70個稅號產品的全球維修。同時,政策正在研究,在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鼓勵有優勢的地方開展重點加工貿易的保稅維修試點。
第三,繼續發揮好加工貿易大省的主力軍作用。2022年我國前十大加工貿易省市所占的加工貿易比重達80%,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區優勢集中。這些地區要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加工貿易企業的服務,特別是在用能、用工和信貸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第四,針對加工貿易當前遇到的實際困難,適時出臺相關政策。2023年以來,商務部已召開多場座談會,開展多地調研走訪,梳理出加工貿易發展當前面臨的困難。商務部將征求各方意見,研究制定政策措施。
多措并舉擴大進口
擴大進口不僅對中國經濟作出貢獻,也有利于出口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消費市場容量大、層次多、后勁足,具有巨大的潛力。根據WTO不完全統計,中國是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2022年,我國進口總額達到2.7萬億美元,占全球進口總額的近11%,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市場。
下一步,我國將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擴大進口。一是擴大進口市場。2023年我國對1020項商品實行了進口暫定稅率,比此前向WTO承諾的稅率更低。目前中國進口平均關稅在7%左右,遠低于發展中國家10%左右的進口平均關稅。同時,我國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由貿易協定,這意味著相關進口產品的關稅降至零。此外,我國充分發揮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積極作用,保障大宗產品進口穩定,增加國內所需要的能源資源產品、農產品、消費品等進口。更重要的是,我國還支持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以此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二是發揮進口展會平臺作用。進博會、消博會和廣交會進口展等平臺為外國產品供應商提供了和中國消費者直接見面的機會。4月15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和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2023年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期內銷售的進口展品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對2023年舉辦的廣交會在商務部確定的展期內銷售的免稅額度內的進口展品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目前,我國已有13個展會享受這項優惠。
三是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我國已經設立了43個進口示范區,其中僅2022年就設立了29個。這些示范區的建設有助于積累經驗,便利其他地方擴大進口。
四是全面提升進口便利化水平。商務部等部門聯手推動拓展“單一窗口”服務功能,推進貿易便利化走深走實,推動各進口口岸互學互鑒,進一步提高進口貨物流轉效率,減輕企業負擔。(何 珺)
- 04-18增長10.7%!一季度外貿..
- 03-23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
- 01-182020年我國外貿同比增長..
- 12-15外貿顯現更多趨穩信號 ..
- 11-23新形勢新要求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