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多舉措支持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案例解讀》(以下簡稱《方案解讀》),對此前發布的《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提到的“支持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等具體措施進行詳細解讀。
經過多年培育,我國已經打造出一條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備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具備了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在落實“雙碳”目標的新形勢下,面對更大規模與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求,我國新能源產業仍需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統籌發展與安全,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對此,《方案解讀》從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加大對產業智能制造和數字化升級的支持力度,以及實現全生命周期閉環式綠色發展等方面,詳細解讀了如何支持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國家級新能源實驗室和研發平臺,加大基礎理論研究投入,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
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體系日臻成熟,科技創新實力領跑全球。風電方面,我國已具備大兆瓦級風電整機和關鍵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制造能力,機組設備制造基本實現系列化、標準化和型譜化,機型涵蓋雙饋、直驅和混合式技術路線,單機容量最大達到18兆瓦,設備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高,通過高塔架、翼型優化、獨立變槳、場群控制、新材料應用和精準測風等技術創新,使得發電效率與十年前相比提高了30%,成本下降超過50%。
光伏方面,我國更是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成本經濟性等方面占據了全球優勢地位,推動光伏發電在全球部分國家成為單位造價最低的電源品種。目前,我國已建成了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為有效支撐共性技術研發工作、充分發揮產學研用結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經濟性,尤其是強化基礎理論研究、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將是新能源產業能否持續提高競爭力、不斷拓寬發展空間的關鍵所在。
二是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針對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可靠等問題開展系統性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未來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將逐漸提高到80%以上,這意味著風電、光伏在電力系統中的占比也將不斷提高,需要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大規模風電、光伏和儲能等分布式電源與以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為代表的直流化負荷快速發展并大量接入電網,使得新型電力系統的源荷組成發生巨大變化。如何妥善解決源荷矛盾帶來的能源供應和消納時空不匹配等問題,成為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為了解決這些挑戰,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攻關,涉及高效低成本電網友好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綜合利用技術、安全高效低成本長壽命新型儲能技術、數字化智能化綜合能源控制技術、信息物理融合的能源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
高效推進解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所涉及的電力系統相關問題,是一項牽涉面廣、協調關系復雜的重大工程,有必要開展一系列系統性研究。通過“揭榜掛帥”制度,面向全社會開放性地征集系統性研究參與主體或解決方案,充分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機構參與研究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同時,采用一個課題由多個團隊、不同路徑同步攻關,在相互競爭中,激發參與主體更好完成研究工作,形成更富有成效的解決方案。
三是加大對產業智能制造和數字化升級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效太陽能電池、先進風電設備等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推動關鍵基礎材料、設備和零部件等技術升級。
風電方面,主要方向包括風電機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開發,大功率齒輪箱和百米級葉片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的持續突破,以漂浮式為核心的海上風電技術研發,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發和應用,陸上和海上運輸、安裝、運維等工程裝備的專業化研發,多能互補等綜合應用技術創新等。光伏方面,需加大對高效晶硅電池與組件等關鍵技術及裝備,銀粉、POE樹脂、IGBT芯片等關鍵核心材料與部件,跟蹤支架跟蹤算法,以及光伏系統設計等軟件平臺的支持力度,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同時,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產業化前景的N型高效晶硅電池與組件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提升對鈣鈦礦、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加速科技研發成果應用轉化,提升規?;慨a能力。此外,風電和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產業外部圍繞電力網、信息網和交通網的三網融合創新,也將是創新的重點。
四是推動退役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和相關新產業鏈發展,實現全生命周期閉環式綠色發展。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將逐步迎來集中退役,隨之面臨關鍵部件的批量化處置問題。以光伏為例,我國是光伏組件制造和應用大國,組件產量占全球的3/4以上,在應用方面,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截至2021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3.06億千瓦,若以每塊光伏組件300瓦、體積0.066立方米、重量19千克來計算,即使僅考慮目前我國已有的裝機容量,當全部光伏電站25年運行期滿后,廢棄的光伏組件將產生約6700萬立方米、約2000萬噸的固體廢物。若這部分固廢得不到及時、恰當的處理,顯然不利于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對此,產業鏈上下游一直在積極探索,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技術路線,但由于市場規模小、回收綜合利用價值低,企業的投資積極性不高,導致此類技術尚未實現產業化。此外,組件回收相關政策和標準也有待完善。
對此,國家能源局指出,需要重點開展四項工作。一是加快政策與標準制定。盡快完善行業標準、技術規范、認證體系等,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逐步推出綜合利用產品綠色認證,研究給予稅收政策優惠或向產業化生產線建設提供國家預算內資金支持。
二是完善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置辦法。在廣泛征求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循環利用環保機構的意見建議基礎上,制定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固廢處理標準、復合材料固廢處置企業主體評價準則、跨區域處置辦法,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示范。同時,建立跨行業的合作交流機制,促使其他行業參與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技術的應用示范,對使用再回收產品的項目和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對于回收再利用產品制定要求,放寬產品標準指標,限定適當的使用條件和場景供市場選擇。
三是開展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究。優化資源化回收再利用技術,重點解決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技術路線、設備產業化以及后物料的規模化應用等難題。引導科研機構、高校、固廢回收企業研發更高效、更環保的回收處置工藝,拓展應用場景。鼓勵設備制造企業完善回收再利用體系,培育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制造、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四是強化新材料研發,實施技術改造延長風電機組、光伏組件的使用壽命。(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