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國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產業規模或超1萬億元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等發展目標。
《行動計劃》聚焦發展需求急、技術新、市場廣的十大重點場景需要的安全應急裝備,提出研發攻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推廣目錄等十大任務。
發展先進適用的安全應急裝備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安全應急裝備現代化水平,對滿足日益增長的安全應急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要“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裝備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2022年四川瀘定6.8級地震、2023年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露天煤礦坍塌事故、北京及河北特大暴雨災害等災害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也對發展先進適用的安全應急裝備、提升高危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和增強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我國安全應急裝備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優質企業和先進產品,在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部分關鍵裝備技術薄弱,供需兩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亟需從國家層面加強政策引導。因此,迫切需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園區、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各方積極性,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先進產品推廣應用、完善產業布局、加強生態建設,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動安全應急裝備高質量發展。
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產品質量、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聚焦重點應用場景,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廣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顯著應用成效的安全應急裝備,形成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重點骨干企業,涌現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50家左右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含創建單位),打造競爭力強的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
聚焦十大場景
《行動計劃》指出,實現上述目標擬從兩個方面著手推動。一方面,堅持應用牽引,重點推進。面向重大自然災害與生產安全事故場景需要,聚焦發展需求急、技術新、市場廣的十大重點場景需要的安全應急裝備,加強研發及應用推廣,推進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十大重點場景包括:地震和地質災害、洪水災害、城市內澇災害、冰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城市特殊場景火災、危化品安全事故、礦山(隧道)安全事故、緊急生命救護、家庭應急。
另一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通過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部分薄弱的裝備技術實現突破;通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和水平;通過補鏈強鏈延鏈,不斷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通過發布目錄,加強推廣應用;通過企業培優,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為何聚焦十大重點場景?工信部解讀道,首先,安全應急裝備涉及領域多,應用場景也較多,《行動計劃》重點聚焦近年來多發的自然災害場景和造成較大損失的生產安全事故場景所需的裝備,集中力量加快重點領域裝備發展。
其次,我國相關領域重大裝備水平需加快提升。當前災害事故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特征,需不斷提高重大裝備現代化水平,滿足我國不斷提升高危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和增強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能力的新的更高要求。
再者,大型安全應急裝備發展需要國家大力推動。大型安全應急裝備研制時間長、成本高、市場推廣難度大,導致部分科技成果產業化動力不足,新技術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產品,需要國家層面加快推動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
部署十大任務
除了圈定10大重點場景,《行動計劃》還從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繁榮生態三方面提出研發攻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推廣目錄、發布家庭應急產品規范企業推薦目錄、推進試點示范、加強宣傳推廣、完善產業鏈、加強企業培優、推動集群化發展、完善標準體系等十大任務,需要統籌協調政產學研用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推進落實。
為了能夠讓供需部門更好了解安全應急裝備的需求信息和供給信息,《行動計劃》提出了亟待推廣應用的裝備。工信部將組織企業申報,遴選一批具有先進性、可靠性和推廣應用前景的裝備,編制發布《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推廣)目錄》,公布裝備的性能指標、檢測報告、應用場景和應用案例等,供用戶選用。
同時,考慮到目前我國家庭應急產品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未形成知名品牌效應,生產企業多為小微企業,消費者不了解生產企業的資信、依法依規、產品質量等情況,工信部將按照企業自愿申請原則,根據規范條件遴選一批企業,編制發布《家庭應急產品規范企業(推薦)目錄》,實行動態管理,方便消費者選購適用產品。
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促進安全應急裝備大中小企業發展,工信部還將積極培育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培育安全應急裝備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加快發展。同時,將試點開展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評價,促進企業向卓越質量攀升。
工信部指出,在推動企業集群化發展方面,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已初見成效,目前有8家園區被命名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18家園區被命名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基地安全應急產業總產值超過了5000億元。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大力度開展安全應急裝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
落實5項保障
為全面完成各項目標和任務,《行動計劃》提出了5項保障措施,主要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推進產融合作、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培訓和企業服務。
加強組織領導是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安全應急裝備涉及領域橫跨多個部門和單位,加強部門合作和部省聯動十分重要。工信部將推動地方建立產業發展統籌推進機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將安全應急裝備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支持范疇。
政策扶持對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國家部委層面將加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發展的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安全應急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范圍,研究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需求標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安全應急裝備發展。
通過產融合作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發展,能有效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助力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工信部支持企業申報“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也鼓勵社會資本出資組建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基金拓展融資渠道等。
安全應急裝備人才培養是促進安全應急裝備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支持高等院校開設安全應急相關專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支持產教融合培養安全應急領域卓越工程師等。
加強培訓和企業服務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工信部將推動行業協會、聯盟等第三方機構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企業服務,鼓勵示范基地等開展安全應急體驗式培訓,不斷提升公眾安全意識。
此外,工信部將組織專業機構適時對措施落實情況和效果開展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分析解決難點問題,動態跟蹤安全應急裝備政策需求,持續開展重點問題和政策研究。(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