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發布
為貫徹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對我國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出專項部署。
《方案》指出,要有效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的雙重作用,有效利用專利的權益紐帶和信息鏈接功能,促進技術、資本和人才等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機聚合。從提升專利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切實將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明顯提高,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000億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專利的企業成長壯大,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競爭優勢加速形成,備案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品產值超萬億元。
《方案》從3個方面對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作出具體部署。一是大力推進專利產業化,加快專利價值實現。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建立市場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制,力爭2025年底前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全覆蓋。以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活動,幫助企業對接更多優質投資機構。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以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為主體,協同各類重大創新平臺,培育和發現一批彌補共性技術短板、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推廣專利密集型產品,加快完善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平臺,以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企業等為重點,全面開展專利產品備案,2025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二是打通轉化關鍵堵點,激發運用內生動力。強化高校、科研機構專利轉化激勵,探索高校和科研機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新模式,健全專利轉化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對專利等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所形成國有股權的保值增值實施按年度、分類型、分階段整體考核,不再單獨進行個案考核。強化提升專利質量促進專利產業化的政策導向,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涉及專利的考核中,要突出專利質量和轉化運用的導向,避免設置專利申請量約束性指標,不得將財政資助獎勵政策與專利數量簡單掛鉤。加強促進轉化運用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地方知識產權綜合立法,一體推進專利保護和運用。
三是培育知識產權要素市場,構建良好服務生態。高標準建設知識產權市場體系。完善專利權轉讓登記機制,完善專利開放許可相關交易服務、信用監管、糾紛調解等配套措施。創新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運用模式。推進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支持,加大知識產權融資信貸政策支持力度,穩步推廣區域性股權市場運營管理風險補償基金等機制安排,優化知識產權質物處置模式。完善專利轉化運用服務鏈條,引導樹立以促進專利產業化為導向的服務理念,拓展專利代理機構服務領域,提供集成化專利轉化運用解決方案。暢通知識產權要素國際循環,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示范引領作用,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不斷擴大知識產權貿易。加快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建設。
《方案》強調,加強組織實施,成立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工作專班,各地區要將專利轉化運用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2023年啟動第一批專利產業化項目,逐年滾動擴大實施范圍和成效。各地區要針對專利產業化項目中產生的高價值專利和轉化效益高的企業等,定期做好分類統計和總結上報。落實好支持專利轉化運用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帶動社會資本投向專利轉化運用。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健全便民利民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各類知識產權業務“一網通辦”和“一站式”服務。(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