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回升向好 未來發展前景光明
臨近年底,國內外各方面高度關注中國經濟運行情況。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在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答記者問時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經濟運行回升向好,供給需求穩步改善,結構調整優化加快,就業物價基本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一系列宏觀數據佐證了上述判斷。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前10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4%,與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10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較2月高點回落0.6個百分點。
從生產供給端看,農業生產形勢良好,預計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工業生產有所加快,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服務業增勢良好,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7.9%,前三季度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3%。
從市場需求看,消費熱點亮點明顯增多,前10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3.2%。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前10個月,制造業投資增長6.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1.3%。
質量效益方面,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前10個月,太陽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63.7%和26.7%。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恢復向好,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在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轉增。
在此背景下,市場信心不斷改善。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8%,連續2個月上升。國際主流聲音也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分別將2023年和2024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5%和4.2%上調至5.4%和4.6%;經合組織(OECD)近期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5.1%上調至5.2%。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表示,展望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一是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善于集中力量辦大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這些都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二是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中國是全球規模超大且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潛力巨大,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和開辟產業新領域新賽道投資還有很大空間,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將為需求擴大注入活力。
三是擁有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糧食、能源資源和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經濟韌性進一步增強,還有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將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新興產業加快成長。
四是擁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動力優勢。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支持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都將不斷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是擁有較大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中國宏觀調控體制更加完善,政策儲備工具不斷豐富,在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中宏觀調控經驗不斷積累,宏觀政策仍有較大空間,將為駕馭各種復雜困難局面打下堅實基礎。
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出,總的來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戰勝困難挑戰、頂住下行壓力,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特征,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向好,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1/3,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并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和新機遇。(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