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集團:創新驅動發展 能源安全再上新臺階
“2023年,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集團’)以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為核心,全面推進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發電量、供熱量、煤炭產量、利潤和新能源裝機等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均達到公司成立以來的最佳水平。”近日,華能集團向外界表示,2023年,其通過聚焦“三大一優”戰略,勇當產業控制的“排頭兵”,交出了一份改革深化提升的滿意答卷。
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華能集團以科技創新和產業控制為引領,全面推進新能源、核電和水電等產業的發展,實現生產經營指標的顯著提升,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樹立了典范。
該公司以新能源為重點,推動戰新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方案》,完善新能源發展一體化管理機制,新能源裝機規模一年內連續跨越兩大臺階,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均實現顯著提升。同時,積極布局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打造行業先進的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接入新能源裝機和數據點數量龐大,展現了華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實力。
在核電發展方面,華能集團以自主可控為重點,取得歷史性突破。堅持人才、資源、技術“三個集中”原則,優化核電開發管理機制,成功推動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商運投產,標志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此外,其還規劃了多個沿海核電基地,展現了核電發展的宏偉藍圖。
在水電發展方面,華能集團以水風光一體化為重點,打造新模式。完成水電專業化整合,加快打造西南地區水風光一體化多能互補基地,并建成世界領先的瀾滄江流域梯級電站遠程調度系統,實現水電裝機的遠程集控。
此外,華能集團還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重點,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數字化技術與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建設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完善煤礦生產系統裝備智能化改造和自動化升級機制,實現節能降碳和靈活性改造的目標,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華能集團深入貫徹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突出“三個加快”原則,勇當科技創新“國家隊”,形成改革深化提升的“聚能環”。
首先,該公司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行動方案》為核心的“1+N”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全力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建設。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海上風電等關鍵領域,扎實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并成功牽頭獲批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能源創新平臺,為國家科技創新貢獻華能力量。
其次,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制定專項獎勵政策,加大對核心技術團隊的激勵力度。通過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可信分布式控制系統,全國產汽輪機安全監控系統,全國產光伏監控系統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提升了我國相關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最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完善配套機制,搭建科技成果發布展示交易運營平臺,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的顯著增長。多項成果被納入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和國家能源局重大技術裝備目錄,榮獲中國專利獎金獎等多項殊榮。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的碳捕集工程項目成功落地澳大利亞,實現了我國碳捕集技術整體出口發達國家的突破,展現了華能集團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
通過“三個加快”的推進,華能集團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該公司的改革深化提升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為我國國有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同時,華能集團堅決貫徹“三個堅決”的原則,勇當安全支撐的“頂梁柱”,筑牢改革深化提升的“基礎樁”。第一,堅決擔起能源安全保供使命。華能集團堅持把保障能源安全作為首要職責,發電裝機超2.4億千瓦,年發電量突破8300億千瓦時,發電利用小時行業對標第一;供熱面積超10億平方米,供熱(汽)量5.1億吉焦,是國內最大民生供熱企業。承擔首都1/3集中供熱面積的北京熱電廠,成功投運全球最大規模燃機煙氣余熱利用項目,新增零碳供熱面積750萬平方米。
第二,堅決扛起重要能源資源托底責任。加強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搶抓新莊、白龍山、東坪等煤礦產能釋放,全力推進5個煤炭儲備基地建設,煤炭產能、產量均突破1億噸大關,產能利用率行業領先。強化港口節點、物流網絡布局,加快推進曹妃甸、太倉港泊位擴建,煤炭輸出港和中轉港已形成100萬噸以上戰略儲備。
第三,堅決守牢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扎實推進安全管理強化年行動,85家火電廠實現零非停。煤炭產業實現“零死亡”,東峽、大柳和山寨煤礦成為國家一級標準化礦井。構建積極高效的綜合網絡安全管控防御體系,網絡安全獲公安部護網演練優秀成績。完成122家火電企業環保標準化創建,環保排放績效保持行業領先。
通過“三個加快”和“三個堅決”的推進,華能集團在科技創新和能源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該公司的改革深化提升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為我國國有企業的科技創新和能源安全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