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國將基本形成能支撐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標準體系
隨著全球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服務型制造正逐漸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近日,我國工信部組織編制并發布了《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旨在通過標準化工作,夯實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技術基礎,加快建設統一融合、先進適用、覆蓋全面的標準體系。
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是推動我國產業融合化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工信部指出,近年來,我國服務型制造加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但標準化工作相對滯后,亟須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夯實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技術基礎。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有利于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指南》提到,服務型制造是產業融合化發展的重要路徑,其核心特征包括4個方面。
一是服務型制造是以客戶對產品功能需求和體驗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基于產品的服務進行系統化的設計、生產、交付、運維和升級,實現各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增值。
二是服務型制造是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系統性變革,制造企業需要從產品主導思維向客戶主導思維轉變,對企業戰略決策、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生產制造、人力資源和評價核算等進行全方位、系統性優化和改變。
三是服務型制造的核心產出是具備高附加值的“產品服務組合”,是在制造能力的基礎上,以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為支撐,融通產品、設備、數據、服務和人才等要素資源,創造新價值。
四是服務型制造強調以制造業為根基,通過制造與服務的融合,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制造技術與實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指南》稱,服務型制造融通制造和服務的一攬子需求,深度挖掘客戶需求,提升服務要素投入產出效率,是實現需求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通過服務型制造,與利益相關方構建長期合作關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這也是制造業平抑宏觀經濟波動、促進工業穩增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此外,服務型制造要求利益相關方共同構建產業融合所需的共性技術體系、關鍵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等,建立用戶參與、共享制造、集成服務的新型產業生態,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業態創新的重要途徑。
《指南》要求,加快建設統一融合、先進適用、覆蓋全面的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強化標準應用實施,統籌推進標準化工作,充分發揮標準對促進我國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引領、規范和支撐作用。
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能夠支撐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標準體系,累計制修訂20項以上服務型制造標準,基本覆蓋基礎通用、核心要素、業務類型及融合業態應用相關標準,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提升服務型制造標準公共服務能力,滿足服務型制造健康規范發展需要,促進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
具體工作包括以下4項原則。第一,加強統籌,合力推進。加強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頂層設計,推動產學研用各方的合作交流。鼓勵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產業聯盟和制造業企業等多方資源參與標準研制,共同推進標準應用與實施,建設協調配套的標準群,有序推動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建設。
第二,行業協同,強化應用。針對服務型制造跨行業、多領域特征,以應用為導向,急用先行。引導和推動覆蓋多行業多領域關鍵場景、關鍵模式的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發揮標準在產業融合中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加快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第三,創新引領,持續完善。結合服務型制造發展現狀及趨勢,探索將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適時優化、完善體系架構,逐步形成具有適應性、科學性、先進性的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
第四,優化供給,開放合作。優化標準供給結構,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標準化活力,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作用,制定原創性、高質量標準。積極參與服務型制造國際標準化交流合作, 帶動中國制造和服務“走出去”
在建設內容上,《指南》涵蓋了術語定義、管理標準、統計評價、產品服務組合、資源池、組織與流程和人才等多個方面,為服務型制造的各個方面提供了規范和指導。
組織實施方面,《指南》強調加強統籌協調,加快標準研制,強化宣貫實施,并推動國際合作。這些措施將確保《指南》的有效實施,并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