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我國將初步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目標和實現路徑,旨在加快建立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增進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互信,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
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任務要求。為此,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按照發揮協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的原則,對已發布的各部門碳足跡政策進行了全面梳理,在深入調研和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實施方案》。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介紹,《實施方案》從建立管理體系、構建工作格局、推動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能力建設4個方面明確碳足跡工作目標和任務分工,重點任務更細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
《實施方案》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分階段明確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發布與國際接軌的國家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制定出臺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初步構建,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和分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銜接取得積極進展。
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制定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和分級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產品碳足跡應用環境持續優化拓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因子數據庫與碳標識認證制度逐步與國際接軌,實質性參與產品碳足跡國際規則制定。
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實施方案提出4個方面22條重點工作任務,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碳足跡工作格局、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持續加強產品碳足跡能力建設等。
具體來看,“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包括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建立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碳足跡信息披露制度。
“構建多方參與的碳足跡工作格局”包括強化政策支持與協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豐富拓展推廣應用場景,鼓勵地方試點和政策創新,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
“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包括積極應對國際涉碳貿易政策,推動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對接,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品碳足跡規則交流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持續加強產品碳足跡能力建設”包括加強產品碳足跡核算能力建設,規范產品碳足跡專業服務,加強產品碳足跡人才培養,強化產品碳足跡數據質量,建立產品碳足跡數據質量計量支撐保障體系,加強產品碳足跡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
同時,這位負責人介紹,實施方案堅持系統觀念,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產品碳足跡著手,完善國內規則、促進國際銜接,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
首先,突出國內外工作銜接聯動。《實施方案》堅持主動作為、務實合作,提出加快構建碳足跡管理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品碳足跡規則交流互認,體現了國內國際工作相互銜接與聯動。
其次,強調任務舉措細化落實。生態環境部在起草《實施方案》過程中充分聽取企業、行業協會、行業主管部門、研究機構等各方意見,從現實需求和工作實際出發,清單式列出22項主要任務,覆蓋了產品碳足跡工作“全鏈條”,明確了急用先行的重點行業產品,細化了國際互認的落實舉措等。
再者,凸顯任務協同和多方參與。《實施方案》主要任務覆蓋近20個行業重點產品,分工涉及19個部門。充分發揮各部門積極作用,實現產品碳足跡工作銜接,形成政策合力。在相關任務方面鼓勵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參與,努力構建各方聯動、共建共擔共享的工作格局,體現了對碳足跡工作涉及主體的全覆蓋和總動員。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加強協調、形成合力。”這位負責人說,為保障相關工作落地見效,實施方案還提出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工作落實、加強宣傳解讀等保障措施。(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