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技術多點開花 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新篇章
在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的浪潮中,新型儲能技術作為關鍵驅動力,正逐步構建起我國能源安全新防線與可持續發展新引擎。近日,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在新聞發布會上,全面回顧并深入分析了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行業取得的顯著成就與亮點,揭示了新型儲能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與廣闊前景。
“國家能源局始終將新型儲能的發展置于重要位置,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并促進新型儲能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推動新型儲能發揮功效。”邊廣琦總結了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的特點。
一是裝機規模穩步增長。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
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新型儲能裝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集中特征。西北地區與華北地區作為領頭羊,其已投運的新型儲能裝機總量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具體而言,西北地區貢獻了27.3%的份額,華北地區占比達到27.2%。華中地區、南方地區、華東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分別為15.3%、 15.2%、14.6%和 0.4%。
技術層面,新型儲能技術路徑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多個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項目投產,構網型儲能探索運用,推動技術多元化發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投運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97.0%,壓縮空氣儲能占比1.1%,鉛炭(酸)電池儲能占比0.8%,液流電池儲能占比0.4%,其他技術路線占比0.7%。
從應用場景看,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占比42.8%,其他應用場景占比11.9%。
二是新型儲能調度運用不斷增強,調節作用逐步顯現。今年以來,新型儲能調度運用水平持續提高,根據電網企業統計數據,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今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達390小時、等效充放電次數約93次,較2023年上半年分別提高約100%、86%。在市場運行較為成熟的山東、甘肅等地區,新型儲能調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今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達560小時,已接近2023年全年調用水平。
通過調研發現,隨著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增加,新型儲能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和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強,有效服務能源安全保障。
“在今年的深入調研中,我們聚焦新型儲能的調用機制與功效發揮,挖掘出了一系列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 ,邊廣琦在會上分享了幾個亮點案例。
山東省作為先行者,通過創新儲能調用模式,實現了儲能資源的高效利用。在電力供應相對寬裕的時段,該省鼓勵并實施了獨立儲能的自調度機制,賦予了儲能項目更大的自主靈活性;而當電力供應趨緊或新能源消納面臨挑戰時,則迅速切換到電網統一調度模式,確保儲能資源能夠精準響應系統需求。這一靈活切換的策略,使得山東新型儲能的等效利用小時數在2024年上半年達到了520小時,同比大幅增長153小時,同時成功消納了7.1億千瓦時的新能源電量,同比增長率高達214%,充分展示了新型儲能對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作用。
江蘇省則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并網流程以及設立專班進行調度協調,推動了新型儲能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在應對極端負荷挑戰時,新型儲能展現出了強大的頂峰能力。今年7月,江蘇通過集中調用測試,驗證了該省新型儲能約500萬千瓦的頂峰潛力。隨后,在電力負荷創歷史新高的嚴峻形勢下,新型儲能實際提供了約400萬千瓦的頂峰支持,有效緩解了約6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為電力供應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據估算,這些集中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不僅顯著節省了其他電力建設投資,還預計每年能幫助電網消納約30億千瓦時的新能源電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
此外,浙江與遼寧等地也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需求的新型儲能應用路徑。浙江的某20萬千瓦/40萬千瓦時鋰電池儲能電站,通過精準投運,有效緩解了當地電網重載壓力,為關鍵電力設施的檢修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區域電力電量的平衡。而遼寧的某10萬千瓦/40萬千瓦時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則成功完成了黑啟動大容量火電機組的試驗,驗證了新型儲能作為應急電源啟動傳統機組的可行性,為提升城市電網的安全韌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這些生動的實踐案例,不僅彰顯了新型儲能在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提升電網韌性等方面的多樣化功能,也預示著未來新型儲能技術與應用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無限可能。”邊廣琦強調,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加強規劃引領,強化試點示范,優化調度運用,健全標準體系,完善市場機制,持續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時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