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再瘦身
時隔3年,《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再次更新。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這是兩個月之內,國常會第2次聚焦外資工作。此前,6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研究了利用外資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國常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取消制造業準入限制
時光回溯到2013年。彼時,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中國第一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發布實施。十多年來,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多次“瘦身”,清單上的每一個“減法”,都意味著一個更加開放的領域。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1—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5000億元,處于近10年來的高位。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1654家,同比增長11.4%,延續了2023年以來新設外資企業較快增長的趨勢。
事實上,各界對清單更新早有期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要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今年3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行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包括全國版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經實現了制造業清零。
8月2日,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承諾,下一步將發布2024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范圍內制造業限制措施“清零”。
8月16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再次提到,商務部將推出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舉措,繼續放寬外資市場準入,盡快修訂和發布新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清零”,推動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地擴大開放。此外,還將修訂和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進一步放寬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上市公司的限制,拓寬外商投資的渠道,引導更多的優質外資進入資本市場長期投資。
推進服務業開放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復雜背景下,中國通過擴大外資準入,優化負面清單,堅定地表明了推進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的決心,踐行“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化進程。特別是顯著擴大的服務業開放,這與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和趨勢是相適應的。
吸引和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則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引擎。新的政策將降低信息技術、金融和商務等服務業的貿易成本和外部不確定性,激勵外資更多積極參與中國市場,共創發展新機遇。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35980.3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14675.8億元,增長10.7%;進口21304.5億元,增長16.4%;服務貿易逆差6628.7億元。
與此同時,今年1—7月,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87%、41.3%和32.4%。這說明,隨著中國創新開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外資開始紛紛在高新技術、醫療和數字化等領域加碼在華布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仍是目前我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上條目相對較多的領域。此次國常會明確要求,抓緊推進電信、教育和醫療等服務領域開放。這些都是中國市場需求量巨大的“增量”領域。隨著開放逐步推進,必將釋放更大市場準入紅利。
針對外企最關心的營商環境問題,此次國常會提出,要及時回應外商合理訴求,在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服務保障等方面出臺更多務實舉措。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商務部已經表示,將對《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也就是“外資24條”,開展年度實施成效評估。同時,將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投訴工作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王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