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聯:我國企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總體利大于弊
在9月11日召開的2024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了《2024中國大企業發展的趨勢、問題與建議》。該報告稱,當前我國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但總體上,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企業要保持定力、增強信心,積極應對新的形勢和挑戰。
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優勢,加快建設需求導向、應用牽引、企業主體、政產學研金有機結合、“四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取得積極成效,有力支撐引領了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建設。
當前,我國企業轉型升級進程持續推進。首先,設備更新不斷加快。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大規模設備更新成為拉動工業企業盈利改善的重要因素。其次,數字賦能深入開展。2023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9.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0.9%,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為75.5%,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為27.5%,為傳統制造業企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打下堅實基礎。再者,綠色低碳持續開展。2023年,工信部推廣158項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累計培育5000余家綠色工廠、600余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9家環保裝備規范條件企業,建設近400家綠色工業園區,傳統工業企業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國際經貿環境機遇和風險并存。聯合國于今年1月初發布的《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23年的2.7%放緩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的增長率。低增長率導致全球需求放緩,對于商品出口已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的中國而言,經濟復蘇外部阻力凸顯。
除了經濟增長預期放緩,企業“走出去”還可能面臨更多壁壘。長期以來,歐美國家對我國企業采取了一系列以強化監管為名的打擊與制裁措施,對技術使用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斷強化,旨在降低我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這些均實質性地影響中國與歐洲、日韓等地區的高科技貿易與投資合作。
放眼全球,各國都在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加速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本土化,以及關鍵技術自主化,特別是在醫藥衛生、糧食安全、重要能源資源、先進技術和高端制造等領域。同時,非關鍵產品供應鏈布局更加靈活、多元和分散。主要發達經濟體圍繞制造業核心技術、頂尖人才和標準規范等方面,加大爭奪新一輪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的力度,直接推動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發生深遠變化。
報告同時強調,雖然諸多影響因素交織疊加,但2024年以來,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總體穩中向好。2024年1—7月,中國貨物出口貿易14.26萬億元,同比增長6.7%,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實現貿易順差3.69萬億元,擴大10.6%。此外,中歐經貿關系的緊張程度有所緩解,連續中斷5年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再次舉行,印度也傳出有關降低中國商品非貿易關稅的信號,年初以來舉辦的多個國際貿易峰會均取得豐碩成果。總體上說,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雖有挑戰,但也蘊藏機遇。
“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擴容困境依然是企業經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報告分析,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影響了企業的增長空間和利潤水平,企業經營壓力較大,一些企業甚至面臨存亡困境。由于供給相對過剩,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甚至是以價格戰為代表的低端競爭和“內卷式”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還會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負面連鎖影響。現代經濟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需求不足很容易在產業間、企業間和要素間發生傳導和連鎖反應,進而對整個產業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如何進一步推進大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提出7條對策建議。一是持續深化內部經營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依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厘清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形成治理合力,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將黨的領導有機高效地融入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尊重并利用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高水平改革開放中主動融入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推進人員、資本和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和優化調整。深化內部管理流程變革,優化經營管理制度,完善內部組織機構,健全決策體制,深度應用大數據技術和現代信息化手段。
二是因企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領軍大企業要充分發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的作用,著眼原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加快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建設,形成匯集各方研發資源的重大科技平臺,積極參與國家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充分利用國內巨大的多層次市場需求優勢,聚焦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突破,注重科技管理創新。以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帶動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大企業須加強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建立聯合創新平臺、開展合作研發項目、風險投資與孵化、技術轉移與許可、人才交流與培訓等形式。
三是著力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借助技術創新提升增加值率,中國企業的增加值率總體遠低于歐美國家企業,造成這一不利局面的關鍵原因在于技術水平的落后,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有效彌補這一差距。中國企業在品牌建設上起步較晚,對品牌建設的投入也相對不足,大企業應增強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建設投入,以更高品牌溢價率來推動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要抓實精細化成本管理拓寬盈利空間,樹立全過程成本管理理念,既要想方設法精簡結構,也要精打細算減少原材料損耗,既要提高人員產出水平,也要提高產線產出質量。大企業要努力構建并強化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可以是領先的技術優勢,也可以是無可模擬的商業模式,可以是核心專利、商業訣竅或領先的標準,也可以是難以超越的最低成本,可以是優質的人力資源,也可以是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四是大力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樹立全球戰略思維,致力于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同步發展,將生產、科研與服務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國際資源促進企業發展,正視與世界一流企業之間的發展差距,學會借力發展,積極主動整合全球資源推動企業加快發展。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有著巨大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大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差異,做好國際化經營的合規與風控,確保海外投資經營的資產與人員安全。
五是不斷增強產業鏈控制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價值鏈鏈主職能,關注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的重要作用,以鏈式思維引領帶動價值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對行業關鍵環節和發展趨勢把控力。按照現代價值鏈總體目標分解具體任務和重點指標,圍繞技術、產品、服務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牢牢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等制約現代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資源,并通過有序嵌入全球供應鏈網絡,共同向價值鏈中高端不斷邁進。
六是切實強化抗風險能力。對于大企業而言,要高度關注集團公司內部各企業間的業務往來規范管理和資源統籌,以制度形式明確集團各層級風險管理的邊界和管控方式,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系統內各級子公司重點風險環節的集中管控,全面提高對全系統風險的掌控力。研究未來之不確定性,是風險管理工作中最核心和最困難的部分。企業要長期跟蹤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情況,針對各項重大風險建立風險監控指標體系,及時掌握風險發生的“前兆”,避免單一微小風險演化為系統性全局性風險。此外,還要強化綜合監督和問題整改,加強重點領域日常管控,明確重要業務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風險應對措施,定期梳理分析相關風險應對情況,確保應對方案體系完整、全面控制、執行有效。
七是深入推進優秀企業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深刻了解企業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總結提煉和構建符合企業自身發展和行業特點的企業核心價值體系,并以之作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以優秀企業文化增強品牌競爭力,可以從文化層面入手,進行品牌塑造,在品牌定位、品牌設計、品牌傳播、品牌維護等方法工具的運用上不遺余力。(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