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億元資金已到位 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取得積極進展
我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30%左右,很多種類的機器設備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對先進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設備更新潛力巨大、意義重大。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開展設備更新行動;7月,《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印發,明確提出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工作;各地方也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出臺實施了一系列務實舉措。
隨著這些政策持續推進,設備更新行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9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發布會,介紹了設備更新行動的進展成效和典型做法。
三管齊下推動設備更新
機器設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骨架”。據有關機構測算,目前我國全社會設備存量資產凈值約40萬億元。隨著各類設備更新需求日益增加,黨中央、國務院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推動“兩新”的重大決策部署,要求以提高技術、能耗和排放等標準為牽引,加快實施設備更新行動,對促進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在此次專題發布會上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主要從以下3項工作著手,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是加快建立政策體系。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行動方案》后,各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工業、建筑市政、交通、農業、教育、文旅和醫療等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若干措施》,增規模,擴范圍,降門檻,加力支持重點領域設備更新。近期,各有關部門又陸續出臺工業設備、用能設備、環境基礎設施、營運船舶、營運貨車、新能源公交車、農業機械和老舊電梯等領域設備更新實施細則以及配套政策。
“可以說,通過半年時間的努力,我們快速建立起了設備更新行動政策體系,明確了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的時間表、路線圖,為持續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劉德春說。
二是加快下達國債資金。為了讓實實在在的政策盡快傳遞到企業,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抓緊印發項目申報通知,細化各領域設備更新項目支持標準,按照“地方審核、國家復核”的原則,優化項目申報和審核流程,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形成了支持項目清單。
目前,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分2批全部安排到項目,共支持了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用能設備、能源電力、住宅老舊電梯和回收循環利用等領域的4600多個項目。初步測算,今年國債資金支持的設備更新項目總投資近8000億元,可以帶動各類設備更新超過200萬臺(套),形成節能量約2500萬噸標準煤/年。
三是加快完善保障措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需要打好政策組合拳。首先,金融支持。人民銀行牽頭創設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相關部門已累計向銀行機構推送了3批次、1.3萬個備選項目,累計簽約貸款金額已達2300億元。其次,稅收優惠。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完善了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企業所得稅政策,加大對企業實施設備更新的支持力度。再者,標準牽引。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年初即修訂發布了《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先進水平、節能水平和準入水平(2024年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電力變壓器等能效強制性標準,以及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和煤制油、煉化行業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為扶優汰劣、分類精準實施設備更新提供了有力依據。
重點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劉德春總結,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對穩增長、促轉型的作用不斷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在工業領域設備更新方面,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支撐投資增長。今年1—8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6.8%,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3.4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4.2%,比1—7月提高3.5個百分點。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制造業技改投資持續兩位數增長。制造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8月,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6.4%和8.6%,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和4.1個百分點。
在建筑市政領域設備更新方面,各有關部門各地區聚焦建筑市政短板領域、薄弱環節,扎實推進住宅老舊電梯、環境基礎設施等領域設備更新。今年1—8月,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累計增長23.5%和21.6%。
在交通、農業領域設備更新方面,今年1—8月,城市公交車電氣化替代、老舊營運貨車更新、老舊營運船舶更新數量大幅增長;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為421萬輛,同比增長42.4%,已達到去年全年報廢量的90%以上。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深入推進,帶動1—8月農林牧漁業投資同比增長5.2%。
在教育、文旅及衛生領域設備更新方面,持續推進高校及職業院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訓教學設備,游客運載設備、觀光設備、游樂設施,全面推進智慧文旅改造提升,帶動1—8月教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分別增長3.0%和2.2%。多地公立醫院持續發布醫療設備采購清單,更新升級一批彩超機和CT機等設備。
劉德春說,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兩新”等各項政策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各項資金,盡快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廣大的經營主體,有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工業領域設備更新空間大
“工業既是各類設備的研發生產部門,也是大量先進設備主要的使用部門。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有利于提升先進產能比重,可以說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張建華說,2023年全國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約4.4萬億元,占全社會設備投資的70%以上,工業領域設備存量規模大,更新空間大、潛力足。
4月,工信部聯合六部門印發《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抓手,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堅持市場化推進、標準化引領、軟硬件一體化更新,開展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和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四大行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9月,工信部編制了《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提出27個重點行業及軟件、網絡、綠色和安全4個領域的目標任務、標準依據、重點方向,供各地、各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設備更新工作時參考。
張建華表示,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工作啟動以來,各地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過供需對接會、企業培訓會等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貫,指導幫助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比如,吉林開展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專題輔導,湖北開展“制造翹楚”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山東舉辦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展洽會等。
總體來看,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工作穩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加快。1—8月,全國工業設備投資增長11.1%,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0.6%,增速較2023年全年分別高2.4和5.9個百分點。二季度,全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3.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4.9%,較2023年底分別提高1.1和1.9個百分點。
四類“真金白銀”助力
張建華介紹,為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工信部推動各相關部門制定了多方面的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銀”,引導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綜合起來,主要有資金、金融、稅收和標準四類。
資金支持方面,建立全國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庫,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力支持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大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傾斜,擴大政策惠及面。聯合財政部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設立專門引導資金,聚焦支持重點企業、產業鏈、科技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建設一批示范項目。
金融支持方面,配合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工業領域第一批推薦項目已通過國家產融合作平臺推送至21家金融機構,部分企業與金融機構已完成對接,協議貸款約1500億元,對于專項再貸款項目,中央財政還將貼息1.5個百分點。目前,工信部正在組織工業領域第二批項目推薦,進一步擴大企業覆蓋面,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
稅收支持方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對企業2024—2027年相關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按10%抵免企業當年應納稅額,各地工信部門正積極配合稅務部門,做好政策落地實施。
標準引領方面,聚焦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梳理了71項國家標準納入制修訂計劃,出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2024年版)》,抓緊制定《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推廣)目錄》,為企業設備購置提供參考。
此外,各地因地制宜,采用投資補助、貸款貼息、股權投資、融資租賃和擔保補貼等多種方式支持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初步統計,廣東、四川和山東等21個省份出臺了設備更新補助政策,江蘇、湖北和湖南等18個省份出臺了貼息政策。總體上,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已形成分層分類、協同聯動的支持政策體系。
張建華說,工信部鼓勵工業企業抓住國家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機會,按照《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開展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四大行動,做好項目儲備,與各地工信主管部門積極對接,用好用足各項支持政策,加快生產設備更新改造,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