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成就斐然 綠色轉型引領全球 能源強國之路越走越寬
近日,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全面展現了我國能源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75年間,我國能源事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顯著增強了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還深入推動了綠色低碳轉型,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節能降耗成果斐然。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能源事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石。
一是能源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能源工業經歷了從基礎薄弱到世界領先的跨越式發展,能源生產能力與供應保障體系實現了質的飛躍。1949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僅0.2億噸標準煤,而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48.3億噸標準煤,增長了202.6倍,年均增長率高達7.4%,使中國穩居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之位。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其優質產能持續釋放,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從1949年的0.3億噸原煤產量,到2023年的47.1億噸,增長了146.2倍,年均增速7.0%。同時,煤炭資源勘查力度加大,儲量已達2070億噸,為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年產千萬噸級煤礦的建設遍地開花,安全高效煤礦模式全面推廣,進一步鞏固了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油氣領域同樣成績斐然。從1949年的微小產量起步,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提升,原油產量于1978年突破億噸大關,2023年達到2.1億噸,年均增長10.6%。天然氣產量更是從百萬立方米級躍升至2023年的2324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高達15.1%。特別是近年來,海洋油氣和非常規油氣成為增儲上產的主力軍,勘探領域不斷拓展,產量屢創新高。
電力生產方面,我國不僅保障了充足的供應,還實現了清潔電力的快速增長。發電量從1949年的43億千瓦時飆升至2023年的9.5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1.0%。其中,清潔電力發電量占比從1978年的17.4%提升至2023年的33.7%,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已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2.0%,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近四成,多項指標穩居世界前列。
能源生產結構的優化與低碳轉型成效顯著。面對“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我國能源生產結構逐步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趨勢尤為明顯,煤炭占比逐步下降,而清潔能源占比則大幅提升。2023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已降至66.6%,而清潔能源占比則達到27.2%,標志著我國能源生產正加速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二是能源進口多元穩定,國際合作成效明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規模較小,國內能源需求相對不足,較長時期保持能源凈出口狀態。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逐步從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新時代以來特別是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10年來,面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務實推進大國能源合作,開放條件下的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能源進口穩步增長。2023年,全國能源凈進口總量12.9億噸標準煤,比1997年增長61.4倍,年均增長17.2%。分品種看,原煤自2009年開始凈進口,2023年凈進口4.7億噸。原油自1996年開始凈進口,2019年突破5億噸后持續保持高位,2023年達到5.6億噸。天然氣自2007年開始凈進口,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達到1591億立方米。能源進口穩步上升,與國內能源生產形成良性互補,共同保障了我國能源供應安全。
三是能源消費保持增長,綠色低碳進程加快。新中國成立75年來,伴隨著經濟的持續騰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我國能源需求持續攀升,能源消費總量穩步增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從1953年的0.5億噸標準煤起步,至2023年已躍升至57.2億噸標準煤,實現了104.7倍的歷史性跨越,年均增長率高達6.9%。在這一進程中,清潔能源消費的增長尤為顯著,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的消費量分別以年均8.0%和9.1%的速度激增,遠超煤炭與石油的傳統增速,彰顯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積極轉型。
清潔能源占比的不斷提升,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盡管煤炭長期作為基礎保障能源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占比已從歷史高位逐步下降,而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則迅速崛起,成為能源消費增長的新引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能源消費革命,推動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加速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的應用,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2012年的14.5%提升至2023年的26.4%,標志著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的顯著加快。
終端用能電氣化率的大幅提升,則是我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自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電力大國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在規模和質量上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年來,隨著電能替代戰略的深入實施,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的終端電氣化水平顯著提高,電能有望在“十四五”末超越煤炭,成為終端能源消費的主力軍。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深刻調整,也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能效水平大幅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能源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各項需要的基礎上,我國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更加注重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率。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連續寫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等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相繼推出,節能減排政策機制不斷健全,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持續推進,我國節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不難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能源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進入“十四五”時期,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我國能源發展再次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期。國家統計局也詳細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發展的最新進展,展現我國能源事業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一是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四五”以來,能源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累計增長18.7%,年均增長5.9%。煤炭壓艙兜底作用充分發揮,原煤產量累計增長20.8%,年均增長6.5%。油氣增儲上產再上新臺階,原油產量累計增長7.3%,年均增長2.4%。天然氣產量累計增長20.7%,年均增長6.5%。新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過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3.9%。
二是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十四五”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能耗雙控政策不斷優化完善,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節能降碳成效顯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7.3%,年均下降2.5%。
三是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從能源生產結構來看,2023年原煤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0.9個百分點;原油占比下降0.6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與2020年持平;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2023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1.6個百分點;石油占比下降0.5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提高0.1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2.0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指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節能降耗成效明顯。當前,我國已開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錨定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將保持剛性增長,節能降碳依然面臨諸多考驗。未來,將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奮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能源力量。(劉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