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發布
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張啟龍在數據解讀中提到,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規模持續擴大,投入強度較快提升,企業成為拉動R&D經費增長的主要力量,基礎研究投入占比延續上升勢頭,中西部地區較快增長,區域創新協同發展成效凸顯。
R&D經費規模持續擴大
《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3萬億元,達到33357.1億元,比上年增長8.4%,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增速高于“十四五”時期“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的規劃目標。
國家統計局介紹,我國R&D經費總量于2012年突破1萬億元,2019年突破2萬億元,2022年突破3萬億元,目前R&D經費總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R&D經費投入持續加大,為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保障。
從投入強度看,2023年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之比)為2.65%,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快于“十三五”以來年均水平0.02個百分點,延續較快提升態勢。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在世界上位列第12位,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2.73%)。
企業投入主體作用彰顯
《公報》指出,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是我國R&D活動的三大執行主體。2023年,這三大執行主體R&D經費分別為25922.2億元、3856.3億元和2753.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6%、1.1%和14.1%。
其中,政府屬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占全社會R&D經費的比重分別為11.6%和8.3%;企業占全社會R&D經費的比重為77.7%,比2022年提高0.1個百分點,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企業對全社會R&D經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4%,是拉動R&D經費增長的主要力量。
與國際比較,我國企業R&D經費占全社會比重水平接近美國(79.0%)和日本(79.4%),高于德國(67.4%)、法國(65.8%)等歐洲國家,為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基礎研究投入較快增長
分R&D活動類型看,2023年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分別為2259.1億元、3661.5億元和27436.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5.1%和8.5%。
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延續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勢頭,增速比R&D經費增速快3.2個百分點;基礎研究占R&D經費比重達到6.77%,創歷史最好水平。
高等學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是我國開展基礎研究活動的主力軍,2023年對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0.2%和31.6%,其中中央屬高等學校基礎研究投入增長20.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5個百分點。
中西部地區較快增長
2023年,我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R&D經費分別為21810.6億元、6070.8億元、4359.7億元和1116.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9.2%、10.0%和8.8%,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增速均快于東部地區,追趕步伐有所加快。
此外,京津冀、長三角地區R&D經費分別為4458.4億元和10166.8億元,分別增長4.6%和8.3%。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地區R&D經費分別為16125.7億元和6599.9億元,分別增長9.0%和9.2%,高于全國總體增速水平,科技支撐區域協同發展成效凸顯。
2023年,R&D經費超過千億元的省(直轄市)有12個,與上年持平;超過兩千億元的省(直轄市)達到6個,比上年增加1個。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直轄市)有7個,依次是北京(6.73%)、上海(4.34%)、天津(3.58%)、廣東(3.54%)、江蘇(3.29%)、浙江(3.20%)和安徽(2.69%)。
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長
根據全國財政決算數據,2023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11995.8億元,比上年增加867.4億元,增長7.8%,有力保障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資金需求。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分別為3973.1億元和8022.7億元,占全國財政科技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3.1%和66.9%,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比有所提升。
研發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不斷完善,加計比例提高,申請便利度增加,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調查顯示,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的企業數達14.7萬家,比上年增加0.8萬家。據稅務部門數據,從2023年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情況看,企業累計享受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金額達1.85萬億元,有效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公報》稱,總的來看,2023年全社會R&D經費保持穩定增長,主要結構指標持續向好。下階段,要進一步拓寬R&D經費投入渠道,持續加大財政經費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科技金融,聚焦關鍵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大投入,構建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