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資源”變身“熱動力” 億級冰雪經濟市場蓄勢待發
隨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實踐,我國優質冰雪“冷資源”正向經濟發展“熱動力”加速轉化,市場對冰雪裝備器材需求日益提升。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進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舉措。其中提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冰雪設備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范圍。
11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對上述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
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
《意見》分階段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7年,冰雪運動場地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冰雪運動更加廣泛開展,冰雪經濟總規模達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主要的產業鏈條實現高水平協調融合發展,冰雪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冰雪經濟總規模達1.5萬億元。
國家體育總局表示,《意見》是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之后出臺的發展冰雪運動、冰雪經濟的一份重要文件,主要是堅持問題導向,重點是破解制約冰雪運動、冰雪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實招硬招比較多,對促進冰雪運動、冰雪經濟發展非常有意義。
“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冰雪產業實現了快速增長,在供給側和需求側解決了從少到多的問題,現在這個階段需要解決的是冰雪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在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來,《意見》的亮點之一是給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的轉型升級指出了方向。
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時期體育決策咨詢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雪莉認為,《意見》抓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全產業鏈”。在發展冰雪運動的同時,《意見》從促進冰雪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傳承發展冰雪文化、推進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優化發展冰雪旅游4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舉措,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
“從冰雪文化到冰雪旅游到冰雪裝備,這里既包含了制造業,也包括了服務業,更重要的是把冰雪文化也納入到全產業鏈中。”王雪莉說,運動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基礎,對相關項目文化的推廣、宣傳和傳播,有利于促進冰雪經濟的全產業鏈發展。
王雪莉對強化冰雪經濟要素保障的提法印象深刻。雖然“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已經實現,但整體來說,冰雪產業中的冰雪人才仍然短缺,畢竟原來的基礎非常薄弱,而且人才培養需要周期。
補齊冰雪場地設施短板
冰雪場地設施是開展冰雪運動最基礎的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出,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推動下,我國的冰雪場地設施建設保持了較快增長。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冰雪運動場地僅有700多個,到2023年底達到了2847個,是2015年的4倍多。但由于我國冰雪經濟起步相對較晚,在場地設施方面仍處于發展階段,高質量的冰雪場地不多,戶外運動營地建設相對滯后,服務中心、連接道路、污水處理、充電樁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還不完善。
為推動補齊冰雪場地設施短板,“十四五”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渠道,支持提升冰雪運動配套公共服務水平。同時,還將冰雪旅游設備納入了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支持范圍,助力提升冰雪運動、冰雪旅游的設施設備的條件。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從3個方面做好冰雪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利用。
一是提升配套服務水平。中央資金將加大力度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冰雪運動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加強冰雪與旅游、休閑、商業等業態的融合,提升冰雪場地設施的服務質量。
二是打造高質量的目的地。圍繞吉林長白山、黑龍江亞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冰雪運動資源稟賦突出、國際知名度高的地區,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研究通過政策、資金等多種要素保障,支持打造冰雪運動高質量目的地。
三是場地設施開放利用。通過北京冬奧會、黑龍江亞冬會等賽事場館“筑巢引鳳”,吸引國際頂級冰雪賽事設立“中國賽季”。進一步健全青少年冰雪賽事體系,支持“大眾冰雪季”等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做好冰雪場地設施“后冬奧時代”的綜合利用。
推動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
在補齊冰雪場地設施短板的同時,推動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負責人郝立順介紹說,冰雪裝備器材既包括大眾運動用裝備,像滑雪鏡、滑雪服、滑雪鞋等,也包括競技體育裝備和場地裝備等——競技體育裝備包括訓練用的高速彈射系統、參賽用的雪車等,場地裝備包括造雪機、壓雪車等。
談到冰雪裝備器材產業近年來的發展,郝立順認為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壯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包括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全產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二是產品技術品質穩步提升。大眾運動裝備產業化進程加速,競技訓練及維護保障裝備攻關成效顯著,場地設施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三是產業發展呈現新氣象。成立了冰雪裝備行業標準化工作組,加大了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多地形成冰雪場地設施裝備、競賽裝備、大眾運動裝備、競技競賽服裝、冰雪休閑裝備等產業集群。
“(冰雪裝備器材)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約300家增長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銷售收入從2015年的不到5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約220億元。”郝立順說,“總體來看,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迅速,技術進步也很快,隨著冰雪運動的推廣普及,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近年來,冰雪裝備器材呈現越來越多科技元素,在促進新技術與冰雪裝備融合發展方面,郝立順認為以5G、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推動冰雪裝備器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催生了很多新產品新模式,賦予冰雪運動愛好者更好的運動體驗。
智能滑雪鞋墊可以收集雙腳壓力、運動加速度和滑行路徑等數據;模擬滑雪機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場景,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滑雪體驗;發熱雪地運動鞋內含柔性電池和彈性加熱片,可以在零下25攝氏度的雪地中持續供熱2.5~5個小時……
工信部稱,將加大冰雪裝備器材供給對冰雪消費帶動作用,推動新技術與冰雪裝備融合,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激發冰雪經濟活力。
一是強化政策供給。認真落實《意見》,研究出臺推動包括冰雪裝備在內的體育器械高質量發展有關舉措,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二是強化技術攻關。持續推動冰雪裝備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鼓勵企業緊扣人民群眾冰雪運動需求和競技比賽亟需,聯合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用戶單位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產品研發,提升冰雪裝備供給能力。
三是豐富消費場景。持續推進冰雪裝備器材“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與冰雪裝備器材融合創新,打造智能裝備、智慧場館;鼓勵企業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具有中國元素的冰雪裝備器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冰雪消費需求,讓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愛上冰雪運動。(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