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煤電轉型何去何從?
煤電作為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與此同時,煤電轉型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利益相關方多,情況復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系列問題亟待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解決。
11月26日,《典型地區煤電轉型研究—以西北和廣東為例》成果發布暨圓桌討論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與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西北電力設計院、北京清能互聯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該成果報告。會議由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副秘書長、中國能源網副總經理張葵葉主持。
“隨著全球氣候挑戰日益嚴峻,以及綠色低碳發展需求迫切,煤電行業的轉型已成為必須面對和積極應對的重大課題。”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主任黃少中在致辭中指出,“煤電轉型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任重道遠,在安全保供、有序減排和盈利生存等多重矛盾交織下,煤電轉型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黃少中介紹,西北是典型的送電地區,廣東是典型的受電地區,這兩個地區在能源結構、新能源占比、經濟發展水平、電力平衡及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選取西北和廣東開展煤電轉型研究,既有一定的指導性、前瞻性,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研究員湯泰代表課題組發布了《典型地區煤電轉型研究—以西北和廣東為例》成果報告。報告指出,在“雙碳”目標指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背景下,煤電的功能定位和轉型發展已經較為清晰。
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煤電機組主要發揮電力保供、為新能源調峰、安全穩定支撐等作用。現階段,煤電轉型受煤炭價格波動、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容量補貼不足等影響,仍面臨“保供”與“保消納”,“生存”與“降碳”,市場機制不能匹配煤電功能定位調整,脫碳技術應用困難等一系列挑戰。
報告以“保供”為約束邊界,系統梳理和前瞻性研判了西北和廣東不同階段的電力供需情況,提出這兩個地區的煤電轉型路徑將歷經增容控量(當前—2030年)、控容減量(2030—2035年)、減容減量(2035—2060年)3個發展階段。
基于上述分析,報告提出5個方面的政策建議。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加強煤電轉型頂層設計,發揮有為政府的規劃引領作用,出臺煤電低碳轉型指導意見,統籌制定煤電轉型時間表,為煤電轉型定目標、穩預期、劃邊界。
二是推進市場建設。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深化電煤聯動,落實容量電價機制,完善輔助服務交易品種和價值補償機制。構建適宜煤電轉型的電力市場,合理設置價格上下限,疏導轉型成本。條件具備后,再啟動容量市場。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健全煤電低碳創新技術協同機制,強化科技攻關體系能力。研發新一代超高參數煤電技術,逐級提升供電效率。加快發展靈活控制技術,提升機組深度調峰和快速變負荷能力。重點攻關高效低能耗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并加速規模化應用。
四是推動融合發展。加強典型區域煤電與新能源協調發展的研究,優化不同種類資源配置比例。鼓勵煤電企業與新能源項目協同布局,因地制宜建設“風光火儲”一體化基地。強化多能互補聯動,推動煤電與新能源協同發展。
五是促進合理替代。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并建設與之相適應的電網。多措并舉提升系統整體靈活調節能力,降低新能源發展對煤電的依賴。規劃外送通道,穩定外送曲線,推動電力跨省跨區交易。先立后破,設計科學合理的替代方法,統籌推進煤電轉型。
在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專家高度肯定了研究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原院長謝秋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華電集團原副總會計師陳宗法,國家開發銀行原專職授信審批人、評審管理部原資深專家陳孫蛟,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蔣莉萍,國家電投集團專職董事、國家電投集團營銷中心原副主任唐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林衛斌等專家出席會議,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觀點看法。
與會專家表示,一方面,煤電轉型要順應全國現代化建設大方向,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大趨勢,在保障電力供應、促進經濟綠色轉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多方面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以西北和廣東為例,各地情況不同,要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找準煤電功能定位,進而提出相應的轉型思路和科學的轉型方法。(王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