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譜寫現代化制造強市新篇章
作為2024裝備制造業發展大會的舉辦地,重慶不僅是國家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還具有國家戰略疊加、城市規模、產業基礎、交通樞紐、人文生態、創業成本、創新潛力等七大優勢。
“從工業發展進程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創新,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已成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在12月3日召開的2024裝備制造業發展大會開幕式上,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鄭向東表示,“重慶將錨定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5000億級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總體目標,搶抓國家重大生產力優化布局和戰略備份基地建設機遇,加快打造創新動力服務,整機性能優、配套體系全、市場競爭力強的世界級裝備制造業集群。”
在大會的重點區域、重點企業推介發布環節,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涂興永發布了題為《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 以先進產業園為載體 奮力譜寫現代化新重慶制造強市新篇章》的講話。
涂興永介紹,近年來,重慶工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產業規模能級實現躍升。2023年重慶工業增加值8333億元,比上年增長5.8%。今年1—10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高于全國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先進制造業集群涌現。重慶是汽車名城,全國八分之一的汽車在重慶制造,預計今年重慶汽車產量將達到2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00萬輛左右,重慶賽力斯問界M9已經連續8個月蟬聯50萬元級豪華車銷量冠軍。同時,全球40%的筆記本電腦、全國50%的通機、全國30%的摩托車都是重慶制造,重慶還是全球最大己二酸生產基地和單體最大氨綸生產基地。
2022年7月,重慶市發布了《重慶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2022—2025年)》,計劃到2025年全市軟件產業形成5000億元產值規模。如今,重慶市的軟件產業規模位列全國第八,“滿天星”行動計劃已成為重慶具有辨識度的一張新名片。
涂興永表示,站在新的起點系統謀劃,重慶市研究制定了《深入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并將以重慶樞紐港產業園為重要平臺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具體來看,“3”大主導產業,分別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到2027年,各產業集群規模均達到萬億。“3”大支柱產業,分別是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產業集群,到2027年,各產業集群規模均達到5000億元。“6”大特色優勢產業,分別是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輕合金、輕紡、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到2027年,各產業集群規模均達到1000億元。“18”個戰略性“新星”產業,主要包括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AI及機器人、服務器、動力裝備等12個高成長性產業集群和衛星互聯網、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6個未來產業集群,“新星”產業發展將成為未來重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高水平規劃建設重慶樞紐港產業園,是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戰略腹地等重大國家戰略的一項具體舉措。重慶樞紐港產業園位于重慶主城都市區核心位置,地處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交匯之處,總體規劃了“一區兩廊”的空間結構。
重慶樞紐港產業園有五大投資優勢:一是有鐵路貨場、港口碼頭和綜合保稅區等基礎設施保障;二是有供應鏈管理、報關服務等綜合物流服務保障;三是提供金融服務、法律服務和人才服務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四是物流運輸有保障,鐵海聯運2天即可出海出境,國際鐵路班列5天直達東盟國家,12天駛抵歐洲;五是規劃四大特色貿易服務基地、大力發展線上貿易功能、共建內外聯動的貿易網絡。
涂興永強調,重慶樞紐港產業園重點發展先進成套裝備產業、先進材料產業、現代物流及供應鏈服務業,全面構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到2027年、2030年、2035年,上述產業規模將分別超過7000億元、10000億元、14000億元。
“重慶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發展離不開大家的關心支持,希望以此次裝備制造業發展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匯聚資源、凝聚智慧、共建生態,為重慶制造業持續發展賦智賦能、添磚加瓦。”涂興永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