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工智庫:創新引領 為中國制造注入新動能
12月12日,由工信智庫聯盟指導、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主辦的“百萬莊論壇:機工智庫發布會(2024)”在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舉辦。會上,機工智庫研究員圍繞“變局與應變之策——創新引領,為中國制造注入新動能”這一主題,發布了機工智庫前沿觀察和最新研究成果。
于變局中開新局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李燕霞在致辭中指出,當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創新成為影響利益相關方戰略博弈的關鍵變量。誰牽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基于此,李燕霞提出三點意見。一是以創新為引領,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定位和布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以用戶為創新的根基、研發的方向,實現從產品時代到服務時代、用戶體驗時代的升級;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和新型商業模式,開展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二是深耕細作,筑牢制造業“基石”,發揮行業智庫力量賦能新型工業化。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行業智庫要在自身專業領域深耕細作,形成強調實踐意識與問題導向、注重戰略性與應用性的鮮明特色,時刻關注和跟蹤前沿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為國家的決策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三是從智庫的“單兵作戰”到智庫的“協同發展”,為服務國家戰略出智出力。工信智庫聯盟要增強凝聚力,提升支撐力,實現“1+1>2”的最佳組合效應,助推智庫成果高水平轉化。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和機工智庫將再接再厲,發揮行業高端智庫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踐行新型工業化建言獻策。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所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指出,下一階段,要高度關注以下8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全力促進工業穩增長,推動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三是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重點產業鏈系統化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四是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五是扎實推進工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六是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七是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八是推動行業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引導作用。
加快構建“五新”體系
縱觀人類工業文明的演進歷程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史,勞動者、勞動資料及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耦合發力,共同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在于新要素、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交互作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機工智庫研究員馬子惠在題為《加快構建‘五新’體系 助力鍛造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作為關鍵的新要素,高端裝備既需要“強身健體”,不斷向高速、高精、高可靠和高融合的方向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夯實未來產業發展根基,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更需要“躬身入局”,向裝備+先進工藝、裝備+應用場景、裝備+人工智能轉型,成為懂數據、連用戶、謀戰略的“工藝設計師”,智能制造系統的主體,新質生產力的高端“引擎”。
馬子惠建議,通過構建“五新”支撐體系,激活裝備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突破“新技術”,力爭取得更多標志性創新成果;二是打造“新鏈條”,加快“補鏈”“固鏈”“強鏈”,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三是建設“新平臺”,通過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創新平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四是發展“新服務”,結合用戶需求場景,開發成套、系列、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五是營造“新生態”,協同制造主體,結合“產學研用金”,加快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人工智能賦能裝備制造業
隨著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制造業紛紛加速布局。裝備制造企業憑借其在制造生產和市場方面的深厚積累,有效應用開放的人工智能技術框架,全面賦能企業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
機工智庫研究員賀疆澔認為,人工智能賦能可從生產過程智能化、產品智能化、集成服務智能化3個主要方向展開。具體來看,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到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質量控制等環節,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開發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裝備,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品從傳統裝備向智能系統轉型;在產品基礎上提供集成化、平臺化服務與解決方案,打造行業綜合智能化服務生態。
他介紹了人工智能在六大裝備制造領域的應用,包括工業機器人、汽車、能源設備、智能成套設備、航空航天和醫療設備,通過分析各領域面臨的挑戰及AI應用的前景,為企業提供了行動建議。
最后,賀疆澔提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四大關鍵布局。一是需求牽引,小步快跑,根據企業垂直領域的特點、痛點需求展開試點,優先布局成熟AI技術;二是打好數據基礎,注重數據安全,構建全方位的數據體系;三是建立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生態合作系統,借助生態伙伴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與創新效率;四是通過“內培外引”,建設復合型的AI人才隊伍。
構建新全球化布局
“美國誓言要重回制造強國,這必然會引發新一輪地緣政治和經濟競爭,并最終引發地緣技術競爭朝著新的方向和方式擴散。”機工智庫研究員羅蓉分析,全球經貿、投資、供應鏈格局將加速重構,推動中美戰略競爭從貿易走向技術的新階段,制造業領域的大博弈、大競爭態勢已經形成。
從中美制造業看,當前的中美乃至全球貿易和供應鏈格局均已發生嬗變。與2017年相比,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占比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而美國的目標是將中國擠出十大進口來源國。2023年,中國已降至美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國。
羅蓉預測,接下來,特朗普的新一屆政府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會較其之前更加激化。傳統政策工具將“卷土重來”且不斷推出“plus版”,不利于我國制造業發展;管制和制裁工具將瞄準我國關鍵領域的龍頭企業,且聚焦未來產業,旨在進一步阻遏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貿易脫鉤會帶來金融和社會交流的漸行漸遠,最終的結果可能很難預判。有觀點預判將出現“兩極世界”,但羅蓉認為,中國制造業只要堅持當前的發展方式,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就很難去中國化。無論美國推動“制造業本土回流”,還是利用墨西哥推動“近岸回流”,或是利用越南、日本、韓國等推動“友岸回流”,其效果只是拉長了供應的鏈條,加大了供應的成本,最終反將激發中國企業出海布局的決心,“中國制造”的新全球化布局正在形成。
以協同創新構筑制造業內生動能
“近期,我們關注到歐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加征7.8%到 35.3% 的反補貼稅,在美國政府的威壓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和科磊(KLA)等半導體設備廠商擬將我國企業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機工智庫研究員趙娟在題為《以協同創新構筑我國制造業內生動能》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產業鏈安全和韌性仍是各主要國家的核心關注點。
那么,發達國家所主張的產業鏈安全,影響的是我國的“傳統產業鏈”還是“高科技戰略產業鏈”?我國產業鏈的風險敞口,是高還是低?提高我國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水平,需要靠“完全自主”還是“更高開放水平的協同與融合”?產業鏈協同創新,創的是“新產品”“新服務”,還是“新組織模式”“新產業生態”?趙娟拋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討的話題。
針對這些話題,機工智庫優選協同創新典型案例,探索協同創新的路徑。這些案例包括德國it's OWL(智能技術系統網絡聯盟)通過成立專業產業集群管理運營公司為中小企業的創新項目賦能,力勁集團憑借一體化壓鑄技術實現顛覆式創新,希音以“小單快反”為支點利用柔性精益創新賦能服裝產業鏈等。
實踐證明,協同創新的范圍越大、嵌入度越深,各參與主體所獲得的效率、成本、柔性、質量等協同收益越高,產業發展的內生動能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