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改革舉措出爐 促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
新能源車險投保難、投保貴問題將迎來“破局”。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穩妥優化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7個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國首個新能源車險指導意見,將對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2020年以來,我國實施車險綜合改革,推出新能源車險專屬產品,新能源車險業務增長迅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時,由于新能源汽車階段性地出現了出險率和維修成本較高、部分車型保險風險與價格不匹配、少數車輛投保不暢、部分車型保費較高、新能源車險經營持續虧損等現象,引起了各方關注。
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比燃油車高63%,扣除車齡等因素,新能源新車保費仍比燃油車新車高約10%。但同時,全行業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57億元,呈現連續虧損。
針對上述現狀,《指導意見》推出一攬子政策舉措,著力推進新能源車險供需兩側改革,通過綜合施策來系統化解上述矛盾和問題,有效滿足人民群眾車險保障需求,更好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包括以下7個方面措施。
一是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豐富維修零配件供給渠道和類型,引導消費者培養良好用車習慣,推動新能源汽車數據跨行業合規共享。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
二是引導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統籌行業力量,引導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和平臺,為高賠付風險的新能源汽車提供有效保險保障,實現消費者愿保盡保。
三是穩妥優化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對新能源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進行合理優化,促進車險價格與風險更為匹配,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四是豐富商業車險產品。研究推出“基本+變動”車險組合產品,研究探索“車電分離”模式車險產品,為相關新能源汽車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保險保障。
五是優化商業車險基準費率。優化新車型保險定價標準,綜合考慮新車售價、續航里程、動力性能、安全配置、車型風險分級等因素,提升定價精準度和合理性。
六是提升行業經營管理水平。推動提升保險公司經營質效,加強精細化管理,主動順應智能駕駛趨勢,探索風險減量服務創新,開展車輛安全性和維修經濟性研究。
七是加強新能源車險監管。提升理賠質效,規范市場秩序,優化費率回溯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八是強化支撐保障。加強相關部委及所屬單位的統籌協調,建立常態化聯系工作機制,依法依規開展新能源汽車相關數據共享。行業協同推動各項措施落地,做好宣傳引導。
那么,具體到可實操的措施,該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對此,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首先要豐富維修零配件供給渠道和類型,提升車輛維修和理賠標準化程度,提升新能源汽車維修經濟性水平;其次,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保險公司通過駕乘操作規范手冊、視頻引導和現場培訓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培養良好用車習慣,推動降低車輛故障率和交通事故發生率;再者,持續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風險為基礎的費率形成機制,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優化新車型車險定價標準,推動實現新能源汽車數據跨行業合規共享,增強車險定價精準度和合理性;最后,還要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經濟性研究,為汽車企業完善產品設計提供建議,推動降低出險率和維修成本,合力降低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上述負責人還指出,引導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并上線運行“車險好投保”平臺,是用中國特色方式,統籌行業力量,引導財險公司主動擔當作為,從根本上解決高賠付風險新能源汽車“投保難”問題的重要舉措。任何新能源車主在常規渠道投保遇到困難時,可選擇通過此平臺鏈接保險公司投保,且保險公司不得拒保。財險行業將為高賠付風險的新能源汽車提供線上化的便利投保窗口,有效實現愿保盡保。
當前,智能駕駛技術較快發展、車型快速迭代,給廣大車主帶來了舒適便利的駕乘體驗,同時也將給車險經營帶來較大影響。一方面,風險因素發生變化,智能駕駛模式下,車輛駕駛風險因素從人的因素更多轉向技術、軟件和網絡安全等因素;另一方面,保險事故責任發生變化,隨著法規制度的建立完善,汽車制造商、技術服務商等參與程度可能會提升。
為主動順應智能駕駛趨勢,財險行業需要統籌行業開展系統性研究,對智能駕駛等新技術應用對車輛行駛風險帶來的變化開展研究,并積極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指導意見》提出的推出‘基本+變動’新能源車險組合產品和‘車電分離’模式汽車商業車險產品,可以說是開展相關探索的第一步。”上述負責人介紹,財險行業將針對智能駕駛特點及其風險變化,對保險產品保障內容、產品形態進行創新優化,提供更加貼合實際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