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發文提升通信建設 工程質量安全
近日,工信部印發了《通信建設工程質量提升和安全生產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缎袆臃桨浮返陌l布旨在為未來3年做好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工作提供行動指南,主動適應通信建設領域發展新形勢,不斷完善行業管理制度規則,進一步壓實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持續提高通信建設工程設計建造質量。
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水平不僅事關工程一線人員生命安全,也直接影響通信網絡運行質量和安全。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2024年,國務院安委會印發了《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方案》,對質量和安全生產工作進行了部署。
近年來,通信建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層出不窮,通信建設工程點多、面廣和施工期短等特點愈發突出,項目組織模式也隨之變化,對現有的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動方案》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力爭經過3年努力,實現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制度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進一步壓實,數字化管理手段廣泛應用,通信建設工程管理和安全生產風險隱患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從業人員質量安全意識和專業能力顯著增強,通信建設工程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通信建設市場監管水平穩步提升等目標。
工信部介紹,方案編制過程中主要考慮到“4個堅持”:堅持系統謀劃,以提升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水平、提高通信基礎設施容災抗災韌性為目標,加快數字化管理手段的應用,優化通信建設市場監管,推動形成工程招標投標、現場管理、施工安全和質量管控等環節互相銜接、共同促進的閉環;堅持依法合規,以進一步優化通信建設市場制度和規則為主線,持續完善行業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強化企業合規建設;堅持問題導向,以推動解決通信建設工程各環節的質量安全關鍵問題為重點,以破解項目流程管理和現場管理中的薄弱環節為切入點,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堅持協同推進,以營造良好的通信建設工程發展環境為長期目標,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質量、安全意識,注重各方參與,推動構建企業自覺、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質量安全管理新格局。
《行動方案》從完善制度體系、提升工程設計建造質量等6方面提出了16項任務。一是強化制度引領,持續完善制度體系,提出優化行業制度設計、強化企業制度體系建設2項制度任務。主要包括:行業主管部門要結合通信建設工程管理試點和實踐經驗,適時組織修訂質量監督、工程招標和安全生產等相關管理制度;相關企業要完善內部制度體系建設,壓實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推動質量分級分類管理和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建設。
二是把握關鍵環節,切實提升工程質量,提出提高通信基礎設施容災抗災水平、加強工程施工過程質量管理和保障工程材料設備質量3項具體任務。主要包括:探索實施通信建設工程質量分級分類管理,持續提高網絡韌性,城市地區推動管線入廊,缺乏備份路由的偏遠地區強化設施抗災能力;明確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等環節的質量管理要求,加強工程驗收,形成管理閉環;加強進場質量檢測,保障工程所需物料質量。
三是強化防范體系,夯實安全生產基礎,提出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2項具體任務。主要包括:引導企業落實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推動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推動相關企業制定隱患內部報告和獎勵制度,強化全員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通過加強從業人員上崗管理、落實特種作業審批、規范防護設施設備使用和加強應急演練等手段,不斷夯實以預防為主的安全防范體系。
四是加快標準供給,優化標準管理機制,提出加快工程技術標準制修訂、優化工程標準管理機制2項具體任務。主要包括:通過技術標準迭代、管理標準優化,系統性解決現有標準要求不細等問題,滿足通信基礎設施容災抗災能力提升,行業共建共享,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等需求;加強通信建設工程標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化建設,提升通信建設工程管理工作的智能化、規范化和體系化水平。
五是創新驅動賦能,提高數字化管理水平,提出強化數字技術應用、推進工程檔案數字化和聚力抓好平臺建設3項具體任務。主要包括:鼓勵各方主體應用信息技術提升質量安全管理效率;強化管理系統互聯互通、工程檔案數字化管理;提升管理平臺效能,基于平臺積極推動通信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流程優化整合。
六是規范行業管理,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提出提高培訓服務供給、維護公平采購環境、規范造價管理行為和推動信用體系建設4項具體任務。主要包括:通過加強從業人員教育培訓,推動解決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不足問題;通過優化招標投標管理,推動招標投標市場健康發展;通過規范造價管理行為,遏制不良低價競爭現象;通過鼓勵信用建設,提升企業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作為通信建設領域未來3年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行動方案》的落地需要行業協同努力、統籌推進,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行業監管、加大資源投入和注重正向引導,將方案舉措轉化為治理效能。(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