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計量領域首個政策性文件印發
工信部近日發布《關于制造業計量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制造業計量領域首個政策性文件。《意見》堅持創新引領、基礎先行、系統推進、協同發展的基本原則,以提升制造業計量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實現精密測量為目標,結合當前產業現狀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出了2027年和2030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
計量是制造業的重要技術基礎之一,融入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試驗及使用的全過程。制造業計量是計量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具體實踐,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制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計量事業快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工作進展,但同時仍存在計量有效供給不足、計量應用賦能不充分、計量創新升級較慢等短板弱項,制約了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意見》旨在強化制造業計量有效供給,深化制造業計量應用賦能,推進制造業計量創新升級,共提出14項重點任務,進一步健全制造業計量能力體系,保障產品“測得了”“測得準”“測得全”“測得快”,為加快制造業產業科技創新、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27年,制造業計量發展將取得積極進展,突破100項以上關鍵計量校準技術,制修訂300項以上行業計量校準規范,研制100臺套以上計量器具和標準物質,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培育50家以上儀器儀表優質企業,推動建設10家以上制造業高水平計量校準技術服務機構,技術服務網絡基本完善,服務能力基本覆蓋重要產業領域。到2030年,制造業計量創新水平持續提升,技術服務網絡更加完善,重要領域計量綜合實力大幅增強,有力支撐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14項重點任務有的放矢,將解決當下不同的問題和挑戰。
針對計量器具和標準物質受制于人、計量技術規范體系不健全、計量專業人才儲備薄弱等現狀,《意見》提出突破計量關鍵共性技術、加速高端計量器具研發、加強標準物質開發、完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培育優質儀器儀表企業、打造計量專業人才隊伍等6項重點任務。具體包括:在新興領域創新量值溯源和量值傳遞方法,突破一批關鍵計量技術,加強與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先進計量技術互鑒互促;研發一批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計量器具,加強計量器具的中試及應用驗證,提高自主計量器具的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和適用性;加快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制和應用,建立標準物質質量追溯制度,形成全壽命周期的監管能力;分類制修訂計量技術規范,推動計量技術規范與先進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協同發展;推動計量與儀器儀表產業互促共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端儀器儀表產業集群;培養既熟悉產業情況、又掌握較高計量技術水平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完善制造業計量人才的評價、保障和激勵機制。
針對計量服務模式單一、高水平計量機構缺乏、先進服務體系不夠高效等問題,《意見》提出創新計量服務模式、強化計量檢定服務、建設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健全先進計量服務體系等4項重點任務。具體包括:支持計量機構開展“一站式”服務,強化采用校準的方式,保證產品全過程的量值準確;督促制造業領域落實好企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和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依法進行檢定;系統布局制造業高水平計量校準技術服務機構建設,加強服務效能評估;推動制造業高水平計量校準技術服務機構、專業計量站和校準實驗室共同構建高效服務網絡,鼓勵計量機構“隨企出海”和多元化發展。
針對計量管理理念較落后、計量轉型升級不夠高效等問題,《意見》提出健全先進的計量管理、推動計量高端化發展、促進計量智能化轉型、推進計量綠色化升級等4項舉措。具體包含:引導企業將計量管理要求納入企業管理體系,對計量管理存在短板弱項的企業加強指導并敦促完善;鼓勵區域性、中小型計量機構做大做強,加強高準確度和高可靠性計量器具、標準物質等產品高效供給,加快計量技術規范高質量迭代;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在制造業計量領域的應用,加大計量標準裝置、計量服務的數智化改造力度,研究建立制造業計量數據庫,推進計量資源的網絡化連接;全面推廣低能耗、低排放的計量器具和標準物質,廣泛推行電子證書,研究碳計量技術,探索碳計量體系。
談到下一步工作重點,工信部表示,將從加強組織實施、增加資源投入、注重行業指導、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強化組織保障,并加強部門協同和央地聯動,共同做好《意見》的宣貫培訓解讀工作,確保《意見》中的各項任務和工作目標落實落地。(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