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天然氣成為我國第三大主力能源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我國目前面臨的嚴峻大氣污染,曾經也是發達國家難掩的傷痛。
1943年美國洛杉磯爆發光化學煙霧事件,那一年,洛杉磯市的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后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元素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這樣的悲劇也曾在英國上演。
1952年,倫敦爆發煙霧事件,在這一年的12月4—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直至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恐怖煙霧。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據英國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里,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后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痛定思痛,洛杉磯煙霧事件后,美國陸續發布《清潔空氣法》、《清潔電力計劃》等,近年來“頁巖革命”進一步加速了“氣代煤”進程。到2015年,天然氣占美國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升至20%,煤炭由20世紀初占一次能源比例達80%,下降為16%。
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后,英國出臺《清潔空氣法》,倫敦市區及近郊區設禁煤區,1974年頒布《污染控制法》,嚴格限制煤炭大氣污染物排放,鼓勵利用天然氣,隨著煤炭逐步被天然氣和石油所替代,困擾歐洲國家多年的煤煙型污染才得以解決。
可以看到,在能源轉型中,由于環保問題的觸發,加快了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產業的加速發展。
近日,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6)》白皮書(以下簡稱《報告》)。這也是我國首次發布天然氣發展白皮書。
通過加大天然氣推廣力度,解決霧霾鎖城的困境,這一次,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碳、清潔的優質能源,在發電和工業燃料領域,天然氣熱效率比煤炭高10%,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熱效率較燃煤發電高近一倍。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煤炭的59%,燃料油的72%,大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幾乎為零。
目前,發達國家大都把天然氣作為能源清潔替代的重要選項。美國頁巖氣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世界對天然氣資源儲量的預期,天然氣已成為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主體能源。
2015年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為23.7%。中國天然氣資源豐富,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常規天然氣地質儲量13.01萬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5.2萬億立方米。
目前,我國已形成常規、非常規多元供氣局面。2005年國內天然氣產量500億立方米,2015年增至1350億立方米。隨之快速增長的還有中國天然氣消費量,2005年中國天氣消費量為468億立方米,2015年消費量增至1931億立方米,年均增速16%,是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速的3倍。
《報告》指出,新形勢下,世界能源清潔低碳的發展方向和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對中國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我國將破解制約天然氣產業發展的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強化環保、財稅等政策支持,積極推進試點示范,實現中國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健康、可持續發展。
《報告》指出,未來,我國將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大幅度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逐步把天然氣培育成為中國的主體能源,力爭到2030年,天然氣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成為繼燃煤、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主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