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質量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9月26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機聯”)暨中國機械工業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在京召開“2017年全國機械工業質量品牌提升大會”。
中機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主任王瑞祥在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機械行業質量品牌提升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從總體水平來看,我國機械產品質量對比工業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他還表示,質量品牌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全行業要共同構建行業質量品牌建設的常態機制,齊心合力、協同共進。
質量建設有成效
摸清行業質量水平現狀和底數,是改進工作的重要前提。王瑞祥總結了近年來我國機械工業在質量品牌建設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首先,注重開發新品種,應用新技術,產品滿足度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機械產品國內市場品種自給率已超過85%,開始轉變我國先進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的被動局面。如農業聯合收割機已完全滿足國內需求,轎車曲軸等關鍵零部件加工設備80%可滿足用戶需求,轎車發動機缸體缸蓋半精加工裝備實現了組線應用,工程機械新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其次,注重與國際水平對標,產品可靠性、一致性不斷提高。據統計,目前機械產品平均抽樣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比“十二五”末期提升了近4個百分點。重點領域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進入世界前列,有效系數保持在95%以上。基礎機械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已達到2.5萬小時以上,整機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達到1200小時以上,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不斷接近,正開始批量進入市場。
第三,注重自主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十二五”以來,已有188家企業的優質產品獲得“中國機械工業優質品牌”稱號,58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稱號,40家企業的先進質量管理方法被評選為“全國質量標桿”。已認定40個產業集聚區域品牌,其中3個成為全國首批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示范區。
目前,在水電設備、變壓器類輸電設備、高溫超導等領域,有的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有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產品質量也可與世界先進企業同臺競技。汽車、工程機械等部分自主產品已成為知名名牌,并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
第四,注重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率、國內市場比重不斷提高。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特高壓變壓器產品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整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特高壓換流變壓器實現了國產化,鐵路上用的牽引變壓器成功實現國產化,已完全替代進口。特高壓變壓器出線裝置,緩解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中高端數控機床和部分高端產品已打破國際壟斷。高精密、特大型軸承產品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空白。
此外,注重采用先進生產及產品標準,國際標準采標率大幅提高。目前,行業的重點產品標準體系基本可滿足當下行業發展需求。重點產品質量可靠性等關鍵質量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準,有些甚至能夠代表世界先進水準。
“2016年有133項國標、行標轉化為國際標準,今年還有數十項列入計劃。并有多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落戶我國,20多位同志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擔任職務。22個專業領域啟動了國家標準外文版的翻譯工作。”王瑞祥說。
對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目前,機械行業質量品牌提升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從總體水平來看,我國機械產品質量對比工業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王瑞祥指出。
自主研發能力弱,整體水平滯后是首要問題。目前,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不足3%,有的僅有1%或2%,遠遠落后國際領先企業。在質量安全、共性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差距明顯。如我國齒輪行業新產品研發周期是國外同類產品的2~3倍,新產品貢獻率為國外的十分之一,總體技術水平落后6~10年。
“產品結構不合理,高端不足、低端過剩,成套性低。”王瑞祥表示,目前,我國機械產品基本以中低檔為主,一些產品性能、功能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甚至落后國際先進水平20-30年。
比如,約80%的氣動行業主導產品仍屬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輸配電行業大部分低壓電器產品集中在中低端及國內市場。90%左右的大型優質鑄鍛件、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和幾乎全部的高檔液壓件、密封件、發動機依靠進口。金屬加工制造領域大部分高端產品被國外壟斷。
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差,自主品牌缺失是行業面臨的另一大問題。目前,我國機械產品標準水平總體滯后。國內機床精度技術標準大多是等同國外標準,少有自定標準。涉及安全、環保的我國汽車強制性標準體系,主要以歐洲ECE法規/EC指令為參照。核電領域中核級泵用機械密封標準尚屬空白。
王瑞祥還指出:“高端領域的產品在穩定性上一般要落后國際先進水平十年以上,產品使用壽命僅是國外同類產品的30%-50%。而且,生產工藝及基礎裝備落后,廢品率相比發達國家高出5%-10%,綜合能耗是工業發達國家的2倍,電機運行效率平均比發達國家低10-20%。”
此外,檢驗檢測手段總體水平也存在差距。我國機械工業在質量管理理論、理念等研究及應用實踐相對落后,發展不平衡。行業檢驗檢測機構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手段單一,且規程不夠完善,專業人員老化、素養不高。
構建質量品牌建設常態機制
2016年,中機聯組織召開了“2016全國機械行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推進會”,會上提出了行業質量品牌提升的工作思路,確定了五項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
一年來,中機聯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國家質量獎評選活動,2017年推薦12家企業參評。挖掘提煉宣傳行業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特別在今年的提升行動中設立了機械工業質量獎,對在質量管理和品牌創建中具有創造性管理方法的企業,授予“中國機械工業質量品牌標桿”稱號。
中機聯還積極組織向工信部推薦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兩年來,共推薦和評審了數百家企業,50多個企業的產品被評為單項冠軍。
“工信部首批6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示范區中,機械工業占了3席。”王瑞祥介紹,中機聯與隨州專用汽車之都和溫嶺工具名城開展共建,以創建國家級品牌培育示范區為契機,開展了改造升級生產設備、制定區域團體標準、強化質量檢驗檢測、開展質量品牌培訓、質量大比武等一系列活動。截止今年6月,隨州市專汽行業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溫嶺市已發布20項區域團體標準。
此外,中機聯先后組織制定了《品牌價值評價 機械設備制造業》國家標準、《機械工業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認定管理辦法》、《機械工業名牌產品評選辦法》等相關標準和辦法。“今年《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實施指南 機械設備制造業》行業標準由工信部批準正式立項,目前正在公開征集意見。”王瑞祥表示。
結合當前形勢和“質量提升指導意見”新的部署要求,王瑞祥提出了下階段工作的重點任務:一是審時度勢,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二是完善體系,促進質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三是聚焦關鍵,推動重點領域重點工作不斷出新。四是協同共進,開創行業質量品牌提升工作新局面。
他說,要重點針對總體水平滯后、結構不盡合理、新興產業標準短缺等問題,加快完善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要重點針對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安全性及耐久性不足等問題,完善質量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要重點針對認可認證及計量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快完善認可認證制度體系,加強計量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建設。
“質量品牌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王瑞祥表示,中機聯與行業品推委要站在全局高度,做好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統籌協調、組織引導等工作;行業檢驗檢測、計量及相關聯盟等專業化機構,要注重在構建信息、知識、人才等共享服務平臺,以及專業化的質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監督監管、評價評估、人才培養、咨詢服務等方面,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各專業協會、學會、地方行業組織及相關單位,都要把質量品牌提升工作納入本單位的重要議事日程,明確機構人員,制定規劃和工作計劃。
他說,全行業要共同構建行業質量品牌建設的常態機制,團結帶動行業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何珺)
- 09-21《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年鑒..
- 08-14上半年機械工業增速超預..
- 06-01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
- 03-13緩中求“智”——訪中國..
- 03-01中機聯:2017年機械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