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2000億元 陜汽開啟新征程
“到2035年,陜汽全系列商用車業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能源乘用車業務成為行業重要力量,集團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這是2月28日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汽”)董事長袁宏明正式對外發布集團“2035戰略”時所表示的。
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陜汽全年銷售各類汽車19萬輛,同比增長62%,實現產值近700億元,同比增長53%,創造了建廠50年以來最好的經營業績。
宏偉藍圖
“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兩個十五年’偉大奮斗目標中‘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陜西省‘300萬輛汽車建設工程’戰略部署,制定了更為長遠、更為遠大的集團‘2035戰略’。”據袁宏明介紹,戰略分為3個階段來實現:一是到2020年實現1000億元的銷售目標;二是到2025年,軍品業務實現系列化發展,國際市場銷量占比達到30%以上,重卡業務進入全球行業前列,全系列商用車業務進入國內行業前列,集團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三是到2035年,陜汽全系列商用車業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能源乘用車業務成為行業重要力量,集團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
“陜汽將在全力推進重卡業務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邁向高端的同時,發力中輕卡業務,在寶雞建設高水平的陜汽全系列商用車產業基地,達到10萬輛以上的產銷規模。”袁宏明同時表示,謀劃進入新能源乘用車領域,陜汽在更大的產業空間中尋求突破,實現乘用車業務與商用車業務的雙輪驅動;緊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速實施國際化戰略,在2025年之前,國際市場銷量占到企業總銷量的1/3,海外本地化生產必須達到企業出口總量的1/3,海外本地化員工必須占到企業國際營銷員工隊伍總數的1/3;進一步加快企業金融創新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債券市場,加大直接融資比例,創新企業金融手段,以差異化金融支持塑造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無論是目標任務、發展模式以及實現路徑等,陜汽“2035戰略”在緊抓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為企業的未來繪好了一張宏偉藍圖。
薪火相傳
翻開陜汽的發展歷史,五十載春秋,三次創業的幾代人薪火相傳,讓其逐步從國內一家三線企業發展成為持續增長的現代化汽車企業集團。
早在1968年,為解決軍隊“有炮無車”的落后局面,黨中央決定在寶雞建設我軍重型越野車工廠,陜汽就此應運而生。在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曹家鄉麥李西溝,五丈原腳下,來自祖國各地的陜汽第一代創業者在1700年前諸葛亮制造木牛流馬的古戰場,建設起我國第一個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生產基地,自主開發出的我國第一代重型軍用越野車“延安250”成為當時唯一指定裝備我軍的主力戰車。
1985年,跟隨著三線企業搬遷的大潮,陜汽開始走出蔡家坡,建設西安生產基地,開啟了第二次創業。走向市場經濟、走向轉型的陜汽,隨著其產品多次被評為國家一等品、優質品,其站穩了重卡市場,陜汽也從單一軍車生產轉化為多產品與零部件相結合的復合型整車生產企業。
2002年,陜汽啟動第三次創業,通過改革創新、資產重組等方式成功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實現由弱轉強。據悉,陜汽不僅建成了當時國內一流、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商用車產業園,還自主開發奧龍、德龍和第三代軍車等多個名牌產品。體制創新、自主創新、管理創新、技術改造、品牌建設、精益生產、文化建設……率先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陜汽更在2010年一舉邁上10萬輛汽車的產銷平臺,從行業追隨者發展成為行業領跑者,從此,陜汽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如今,作為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制造企業,陜汽擁有100余家參控股子公司,產品覆蓋全國和全球90多個國家與地區,業務范圍包含重型軍用越野車、卡車、大中型客車、微型車、車橋、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汽車金融等。其資產總額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4.6億元增長到533億元;產值從3.1億元增長到近700億元;年產銷從不足2000輛增長到19萬輛,位居中國500強第387位,中國機械500強第22位。培育了延安、奧龍、德龍、漢德車橋等行業知名品牌,創造了國有企業跨越式發展的經典模式。
創新實踐
“這是上海一家臺資集裝箱運輸企業用戶的遠程故障診斷頁面,可以看到查詢結果顯示,有一臺存在電瓶虧電車輛的保養提示信息,自動回傳至陜汽呼叫中心,客戶專員會主動聯系司機到陜汽就近服務站去進行維修。并且司機可使用天行健智能終端的重卡專用導航功能至就近服務站,或者通過網站查找陜汽服務站的聯系方式和地址,進行預約服務。”陜汽天行健車聯網公司工程師王繼君在“2035戰略”發布會現場演示天行健車聯網系統。
據悉,作為“陜汽+互聯網”的創新實踐,誕生于2011年的天行健車聯網系統,是陜汽在重卡行業內首家推出的車聯網服務產品,并于2014年通過中國交通部認證,成為了行業首個雙合規產品。“陜汽是行業最早進行智能網聯關鍵技術研發的企業,并實現了技術成果轉化。”陜汽汽車工程研究院工程師吳濤表示。2012年,陜汽被國家工信部命名為首家“車聯網技術應用實訓示范基地”企業,目前在網車輛數已超過34萬輛,是規模最大的重卡企業級平臺。
目前,在陜汽新一代重卡產品X6000全線控平臺基礎上,通過相關技術,更具備了遠程控制、自主實時定位、危險目標識別、車道線檢測、軌跡點跟蹤、行車決策與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在開放路段上固定起始點與目的地之間的智能化運輸。吳濤表示,通過該方案的產品化落地,可以為客戶大大節省人力等其他附加成本,此外,由于該系統運行不受一般天氣和運行時段的限制,可以做到規避道路運輸高峰,提高道路運輸效率。
不僅如此,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車生產企業,陜汽始終以推動中國清潔能源、新能源商用汽車產業發展壯大為己任。2005年,陜汽開發了中國第一輛LNG重卡,填補了國內空白;承擔了國家863新能源商用車開發項目,擁有150余項專利技術,具備系統集成及核心零部件開發能力。如今,陜汽已形成清潔能源、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布局和完善的配套體系,擁有純電動、混合動力等全系列新能源商用汽車產品。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陜汽成功測試國內首輛搭載氫燃料電池重卡,又一次成為了行業翹楚。
“創新已成為新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和最迫切的要求。在打造百年陜汽的前進征途中,我們將始終堅持科技強企的戰略理念,進一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提升再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領先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我們將持續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加快企業研發、試驗、試制能力的培育提升,將科技軟實力建設放在陜汽長遠發展的核心位置重點予以打造。”袁宏明如是介紹陜汽在創新方面的做法和思路。
經歷了三次創業到實現跨越發展,如今的50歲陜汽正以新的姿態起跑,“‘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惟其磨礪,始得玉成’,經過半個世紀的歷史積淀,陜汽已經具備了再次沖鋒、引領潮流的實力。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使命召喚著新一代陜汽人繼續披荊斬棘,破浪前行。”袁宏明對未來充滿信心。(曉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