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中文网-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用戶名:   密碼:   立即注冊

我國工業百強縣市分布不平衡加劇 蘇閩浙強勢領跑

日期:2019/11/13   來源:機電商報   
  摘要:11月13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常年領跑的江蘇江陰再次奪冠?!秷蟾妗凤@示,我國工業百強縣(市)主要聚集在東部省份,以江蘇、山東、浙江為重地,以江蘇、福建、浙江為高地,總體呈現“東多西少、南強北弱”格局。

近年來,我國工業百強縣(市)區域分布不平衡有所加劇,東部百強縣(市)不斷增加,東中西部縣域工業競爭力差距有所加大。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長江經濟帶縣(市)工業活力持續增強,工業競爭力總體呈上升態勢。

11月13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常年領跑的江蘇江陰再次奪冠?!秷蟾妗凤@示,我國工業百強縣(市)主要聚集在東部省份,以江蘇、山東、浙江為重地,以江蘇、福建、浙江為高地,總體呈現“東多西少、南強北弱”格局。


蘇魯浙為百強重地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矚目成就。作為國民經濟基本單元和活躍樣本,縣域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的散狀鄉鎮工業,到90年代中后期以園區工業為主的縣域塊狀經濟,進入21世紀以來,部分縣(市)加快融入都市圈或城市群并演變為區域網狀經濟,縣城工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千億級縣(市)加快涌現,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迭代更新。

《報告》稱,工業百強縣(市)是縣級行政單位工業發展的典型樣本和先進示范,貢獻了全國16.7%的工業增加值,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載體。

據統計,2019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含78個縣級市、18個縣和4個旗,行政面積合計20萬平方公里,人口8980萬人。GDP合計達到8.9萬億元(人均GDP 99509元)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0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7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5萬戶,從業人數超過1000萬人,工業增加值4.3萬億元。

從具體分布情況看,蘇魯浙為百強重地,三省占據62席。其中,江蘇入圍縣(市)數量占據首位,達到25個;山東、浙江緊隨其后,分別為19個和18個。從位次看,蘇閩浙湘陜強勢領跑,均有縣(市)入圍十強。

按系統聚類法測算,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可分為四個梯隊:前六名構成第一梯隊,7-30名構成第二梯隊,31-57名構成第三梯隊,58-100名構成第四梯隊。榜單顯示,六強格局總體穩定,全部位于蘇閩浙,其中江蘇占據六強中的四席,江陰、昆山常年領跑。

《報告》還提到,千億級縣(市)引領縣域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數量上看,千億級縣(市)達到30個,經濟總量約占全國5%。并且,工業在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70%縣(市)跑贏全國工業增速。


縣域發展不均衡

值得關注的是,縣域工業發展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縣域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為區域分布不均衡和經濟成果共享水平不平衡。一方面,從工業百強縣(市)在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分布來看,東部占據絕對優勢,2019年進一步增加到74個。近年,東中西部縣域工業競爭力差距有所加大,強縣主要集中在蘇閩浙等省份。另一方面,從人均經濟總量看,百強縣(市)人均GDP達到99508.6元,人均GDP最大的縣(市)是最小的8.5倍。從收入水平看,百強中60%縣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萬至5萬元之間,最高的縣(市)是最低的2.6倍。從財力來源看,百強縣(市)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平均7018元,最高的縣(市)是最低的21倍。目前財政收入緊缺的縣市未來經濟增長可能受到制約。

其次,新舊動能接續難。一是傳統產業轉型“陣痛”加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保約束倒逼等大背景下,很多縣(市)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壓少鋼鐵、焦化、水泥等原材料行業的過剩產能,短期內這些行業增長受限,對工業增長形成拖累;部分以汽車、裝備為支柱產業的縣(市),受行業市場影響短時間無法有效釋放需求。二是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尚需時日。多數城市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起步期,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工業機器人等產業雖然增速較快,但總量偏小,往往缺少超大型龍頭企業支撐,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有限,短期內難以填補傳統產業去產能的缺口。

此外,創新結構不合理。一是創新意識與創新需求不匹配。新形勢下,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縣城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但對絕大多數縣域來說,相當一部分企業滿足現狀,忽視科技創新對企業長遠發展的作用,也不愿意承擔創新風險。二是創新資本和人力等要素不匹配。受制于區位、產業層次、公共服務水平等,多數縣市更側重于對資本、設備的投入,對高端人才培養、研發人員培訓等投入不足。三是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不匹配??萍汲晒D化是科技與經濟之間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但受制于科技人員層次、平臺基礎和科研經費管理能力等,創新產出及科技成果專業化仍較為不足。例如,百強縣(市) R&D經費支出占全國R&D

經費支出的10%以上,但專利數占全國專利數的比重不足9%。


推進區域協調融合

基于上述現狀,《報告》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推進區域協調融合,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中心城市具有集聚效應,對周邊發展輻射帶動作用明顯。要以城市群形態優化區域空間布局,不斷拓寬城市群經濟發展空間,鼓勵有條件的縣(市)融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輻射范圍,共享協調發展紅利。同時,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形成一批規模和水平較高的產業集群。

二是增強內需拉動作用,加快培育新增長點。繼續發揮投資對工業增長的關鍵作用,圍繞技術創新、技術升級需求,加大工業投資,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國內標桿,大力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和智能化水平,擴大工業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同時,以供給側品質提升促進消費擴大升級。

三是加快創新環境培育,加大創新能力建設。加快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鼓勵企業通過企業單建、多企聯建、產業共建、平臺代建等多模式建設企業工程(技術)中心、企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企業研究院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此外,還應加快大院大所落地集聚,加大人才及創業團隊引進力度,以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