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元消費需求被抑制 有望在疫情結束后釋放
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1—2月國內生產需求下降,就業物價壓力上升。如何看待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形勢和后期走勢?3月23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對此進行了解讀。
他表示,此次疫情暴發正值春節期間,總體看,對服務業的影響大于工業,對生產能力影響不大。而且,1—2月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后期彌補損失的機會較大。“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后逐步釋放。”
疫情影響總體可控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13%,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出口分別下降24.5%、20.5%和15.9%,調查失業率突破6%,物價指數繼續在5%以上高位運行。同時,疫情加大了金融市場波動,2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指數)只有35.7%。
“這次疫情沖擊的廣度和深度是超預期的,但從主要指標變化的性質及走勢看,疫情沖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而且部分影響反映了抗擊疫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需放大其負面影響。”盛來運分析。
由于春節在1、2月,春節前后約有20天企業生產活躍度不高,加上部分寒冷地區不易施工,導致1—2月農業、工業、投資、貿易等主要指標占全年比重較小。
從生產看,一季度農業生產活動主要體現在畜牧業和蔬菜生產上,農業增加值占全年的比重不足13%,1—2月占比更小;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年比重約14%。從需求看,1—2月,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年比重不足9%;出口占比約14%。
“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們有機會彌補1—2月的經濟損失。”盛來運說。
他還表示,1—2月,經濟雖然受到了較大沖擊,但生產能力未受到影響,多年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1—2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1.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3萬億元。為做好疫情防控,防護物資生產能力迅速擴張,顯示出我國經濟具有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消費被延遲或抑制,疫情過后有可能出現補償性增長。通常1—2月是消費旺季,這次疫情對服務業和消費的沖擊較大。保守估算,1—2月,受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減少超1.5萬億元,旅游、住宿、交通、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減少超過1萬億元。
“有些商品和服務消費如餐飲、交通出行等具有季節性,難以回補。而汽車、服裝、金銀珠寶、日用品類等商品消費以及一些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需求只是被暫時抑制或凍結,”盛來運表示,“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后逐步釋放,出現消費回補甚至報復性反彈。”
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改
“我國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已經走出最困難、最艱巨的階段,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有序推進,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疫情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盛來運從5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是疫情沒有傷及“筋骨”。此次疫情爆發正值春節期間,總的看對需求的影響大于供給,對服務業的影響大于工業,對生產能力影響不大。
1—2月,乙烯、粗鋼、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分別增長5.6%、3.1%和2.2%。服務業中的金融業也表現突出,不僅扛住了疫情的沖擊,而且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預期。1—2月,金融業生產指數逆勢增長4.5%。
與此同時,復工復產扎實推進,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國家統計局快速調查顯示,截至2月29日,規模以上企業開工率比一周前提高19.8個百分點;規模以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開工率比一周前提高12.5個百分點。3月2日,全國快遞業務量比一周前增長18.7%;保障大宗物資的整車公路運輸流量為上年同期的61%,比一周前提高19.8個百分點;全國鐵路裝車已恢復至節前正常水平。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月第一周乘用車日均零售僅811輛,第四周已恢復至1.6萬輛。
二是新經濟新動能較快成長。雖然疫情對傳統消費和產業造成了較大沖擊,但壓力之下也蘊含巨大潛力和機遇,線上消費和智能經濟爆發式增長,對沖了部分負面影響,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1—2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233億元,同比增長3%。一些產品逆勢增長,生鮮電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線上辦公等新模式新服務快速擴張。1—2月,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3.8%;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半導體分立器件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9.7%、45.1%和31.4%。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潛力和良好發展勢頭。
三是外資外貿好于預期。在世界經濟放緩、貿易保護加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況下,我國貿易增速下降并不意外,但1—2月實際運行情況要比預期的好。
1—2月,外貿進出口下降9.6%,明顯好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隨著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外貿業務也在好轉。據海關數據監測,2月外貿進出口值逐旬提升、企業申報報關單量逐旬遞增。1—2月,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0.6%,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表明外貿結構繼續優化。同時,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8%。
四是補短板強弱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疫情發生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突出民生支出和減稅降費。1—2月,衛生健康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分別增長22.7%、2.5%和3.4%。初步估算,各項階段性減免政策舉措預計可減輕企業負擔8000億元以上。
同時,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實施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引導市場利率下行,支持疫情防控物資保供、農業和企業復工復產。
五是疫情防控斗爭凸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定了改革發展信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步調一致,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何 珺)
- 11-12新能源汽車市場加速洗牌..
- 11-07未來已來:從2019年第二..
- 05-21?中國信通院:我國信息..
- 04-15工信部:深入推進信息消..
- 01-23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