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至2025年“新基建”直接投資或達10萬億元
在政策重要的窗口期,“新基建”按下快進鍵,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也打向相關板塊。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近日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壓、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左右,同時帶動相關投資累積達近20萬億元。
5G基站
2019年是中國5G元年,作為5G網絡部署的核心步驟之一,基站建設是重中之重。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三大運營商共在全國開通5G基站約15.6萬個。根據計劃,到今年底,建成的基站數將達到60萬個,而累計開通的5G基站數將超過55萬個。
但這依然只是一個開始,據測算,如果要滿足全國基本需求,建設的基站總數將達400萬個到500萬個,而要充分滿足產業互聯網需求,基站數還要在此基礎上翻一倍。
賽迪智庫的專家分析,考慮到目前4G基站建設數量及5G基站覆蓋能力,預計至2025年,我國5G基站建設數量約為500萬座,按照移動5G基站招投標成本50萬/座計算,5G基站直接投資將達2.5萬億元。
此外,5G產業鏈覆蓋面較廣,5G基站建設將帶動多類型終端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高清視頻等行業應用市場規模快速上升,預計至2025年將帶動5G全產業鏈相關投資超5萬億元。
特高壓
特高壓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電構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占地的綜合優勢。中國能源分布和需求不均衡的特點決定了發展特高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月28日,今年國家電網公司首個新開工的特高壓工程即陜北—湖北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總投資金額185億元。《白皮書》稱,目前處于在建和待核準的特高壓工程共16條線路,預計總投資規模為2577億元。特高壓投資周期通常為2到3年,預計至2025年總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同時,帶動裝備制造、技術服務、建設安裝等領域增長,推動電力互聯網、配電網等智能網絡快速發展,預計至 2025 年將帶動相關投資超 1.2萬億元。
在對特高壓技術價值的清晰認知之上,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力界人士提出,基于特高壓技術,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全球能源的優化配置。特高壓有望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新基建”。
工業互聯網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5G技術的發展,新型的生產型互聯網即工業互聯網正迎來迅猛發展期。尤其是2019年5G商用后,工業互聯網獲得重要技術支撐,開始向生產領域全面滲透。
“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加速了工業互聯網的布局。”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在后疫情時代,中國將加速實現“線上”和“工業互聯”為特征的“場景式”變革和數字化轉型。
根據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到202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按照2019年工業互聯網6110億元規模以及13.3%的復合增速計算,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將超6500億元。隨著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賦能傳統工業,促其實現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預計2025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萬億元。
城際高鐵城際軌交
辯證地看,“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之間并非是截然分開的。實際上,“傳統基建”設施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可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朝氣蓬勃的“新基建”。正因如此,具有濃厚傳統基建色彩的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被納入到“新基建”行列。
隨著城市化一路高歌猛進,目前我國已形成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在內的20多個城市群,并編織了覆蓋全國的鐵路特別是高鐵干線網絡,但仍不能滿足城市群內部之間尤其是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因此,建設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使鐵路運行公交化,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底,我國高鐵里程已達到3.5萬千米。《白皮書》預測,按照平均每年新增通車5000千米,每千米投資1.5億元計算,至2025年投資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同時,將帶動軌道、道路建設、電工電網、裝備制造、軌交車輛及零部件等相關行業投資超5.7萬億元。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眾所周知,充電樁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里程焦慮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短板”之一。據統計,2019年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41.1萬臺,同比增加18.1%,新增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車樁比達到2.9∶1。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21.9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51.6萬臺,私人充電樁70.3萬臺,車樁比約為3.4∶1,遠低于《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規劃的1∶1的指標。
賽迪智庫的專家指出,按照每年公共充電樁增長15萬臺(投資成本為5萬元/臺),私人充電樁增長30萬臺(投資成本為2.5萬元/臺)計算,預計至2025年,累計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元。隨著充電樁/充電站零部件快速發展,充電運營更趨合理化,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預計至2025年將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2700億元。
人工智能
近年來,中國瞄準人工智能核心研究領域,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政策。3月9日,科技部對外公布,支持重慶、成都、西安、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至此,全國已有11地獲批建設。按照科技部規劃,到2023年,全國布局建設的上述試驗區將達20個左右。
根據全球知名調研機構IDC數據,2019年我國AI芯片市場規模為122億元。《白皮書》分析,以45%的年均增長率計算,預計至2025年,我國AI芯片累計新增投資將達1000億元左右,加上機器視覺等傳感器及因AI帶來的云平臺/數據服務/OS 新增投資規模約1200億元,合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投資將達到約2200億元。
此外,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還將帶動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快速進步,促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產業快速發展。預計至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大數據中心
人類生產生活正在被數字所定義,可以說無數據不存儲,無數據不計算,無數據不真相。大數據中心是智能經濟的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中心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
賽迪顧問總裁孫會峰介紹說,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大約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227萬架。值得關注的是,數據中心大型化、規模化趨勢仍在延續。2019年,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12.7%,規劃在建的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36.1%。但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已占到全球總量的40%。
《白皮書》預測,至2022年,我國還將新增機架約220萬架,以單機架成本70萬/架計算,預計新增投資1.5萬億元。同時,大數據中心將帶動云計算、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預計相關投資超3.5萬億元。(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