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部門聯手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
近年來,職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在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統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國家發改委等16部門近日發布了《關于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所稱“公共實訓基地”是指,由政府主導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向城鄉各類勞動者以及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產業園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提供技能實訓、技能競賽、職業技能培訓考核評價、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師資培訓、課程研發等服務的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綜合性公共就業服務場所。
根據規劃,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將分為省級、市級、縣級3個級別。緊密依托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在重點地區建設有效輻射周邊區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中高端產業發展需求的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在勞動力流動規模較大、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地級市,建設服務當地產業發展的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在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主導產業特色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建設為當地產業鏈關鍵環節提供技能人才培訓和就業服務的縣級公共實訓基地。
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離不開資金保障。《意見》明確了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屬性,即各地在建設時可按國家有關規定減免相關收費。中央基建投資對符合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予以支持,主要用于實訓場所建設和實訓設施投入。同時,鼓勵各地統籌各類資金,加大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
關于公共實訓基地的使用,《意見》明確,要豐富公共實訓基地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優先在各級公共實訓基地舉辦省級、市級和縣級的職業技能大賽,鼓勵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培訓,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和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智能終端等信息網絡技術在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
為了保障政策落地,《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的具體要求。首先,加強公共實訓基地的師資能力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師資庫,支持將世界技能大賽和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獲獎者和省級一類以上職業技能競賽前三名獲得者、省級以上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工匠人才、優秀創業培訓導師、省級以上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省級以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等納入師資庫。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和符合條件的技能勞動者兼任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教師。
其次,加快公共實訓基地的課程開發。鼓勵有條件的公共實訓基地組織開發一批覆蓋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以及艱苦行業、民族傳統技藝等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積極開發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件、通用主題素材庫以及名師名課音像制品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動態、共享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庫。
再者,完善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培訓的補貼政策。支持各地合理確定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公共實訓的培訓計劃和補貼標準。培訓主管部門每年可根據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的公共實訓計劃按規定撥付培訓費用,符合條件的培訓可通過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予以支持。在公共實訓基地上開展的項目制培訓可按規定先行撥付一定比例的培訓補貼資金。鼓勵企業按規定使用職工教育經費在公共實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最后,提升公共實訓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公共實訓基地實施補貼性培訓實名制信息管理,建立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依托各地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健全技能人才需求動態監測分析體系,定期發布技能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動態調整公共實訓基地培訓內容。
在組織實施方面,《意見》要求:一是加強公共實訓基地管理機制建設,按照“規劃統籌、部門合作、多渠道資源建設、高效共享利用”的原則,切實做好公共實訓基地的規劃布局、統籌建設和持續運營;二是完善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培訓考核監督機制,建立以培訓人次、培訓質量、培訓合格率、就業創業成功率為重點的培訓績效評估體系;三是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政策解讀和輿論宣傳,通過公共實訓基地與院校、企業等聯合開展培訓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提升政策知曉度。(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