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民:推動能源及工業體系向低碳、綠色轉變
“‘3060’目標既是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體現,也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的時代潮流,更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需求,事關我國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表示。
劉中民認為,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資源的種類、利用方式和利用總量直接相關。鑒于能源的基礎地位和輻射作用,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碳中和涉及面極其廣泛,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體領域,也與我國總體工業結構密切相關。我國碳排放量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關的工業體系主要依賴化石資源。因此,劉中民認為必須推動我國能源及相關工業體系從高碳向低碳化、綠色化轉變,形成先進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新體系,才能順利完成碳中和目標,同時支撐我國全方位高質量長遠發展。挑戰前所未有,任務異常艱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必須發揮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劉中民指出了我國在碳減排方面應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劉中民表示,科技部及相關部委前期部署的各領域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涉及了一些碳減排技術。但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需要突破各領域眾多關鍵技術,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種類及各能源相關行業之間的壁壘,跨領域突破多能融合互補及支撐能源相關重點行業工業流程再造的關鍵瓶頸及核心技術。跨領域系統化布局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可帶來巨大的總體節能減排效果。這也是我國新能源體系構建和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和難點。
鑒于碳中和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劉中民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跨領域綜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專項,發揮國家體制優勢,超越領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撐我國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的技術體系,推動我國能源體系及工業結構全面升級,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為了實現碳減排的目標,劉中民提出4點建議,首先,應頂層設計技術路徑。加強全局性頂層設計,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跨領域系統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專項,推進跨領域綜合交叉,打破能源與其他行業、能源內各分系統間相互獨立分割的局面,解決依靠單個領域科技發展難以突破的跨系統問題。如以氫能為紐帶,通過非化石能源制氫、綠氫與煤化工及二氧化碳耦合等創新技術,大幅降低煤化工碳排放,促進化石資源利用低碳化;基于大規模儲能系統,推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通過煤化工、石油化工及鋼鐵行業之間的耦合,大幅度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促進行業協調發展。
其次,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推進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共性支撐技術,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以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氫能及儲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鋼鐵、化工、水泥、有色等難減排行業的零碳/低碳流程再造技術;前沿性和顛覆性技術,如先進核能、光電催化制氫、跨系統耦合集成與優化等技術的創新、研發與突破,為各領域減排提供技術支撐。
第三,加速成果轉化落地。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原理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充分釋放國家政策紅利,激勵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引導企業、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到示范工程建設中,促進大規模、系統性的技術示范落地。選取典型區域或行業進行跨領域集成示范,以點帶面促進全國新能源體系構建及相關工業結構調整。
第四,還應加強戰略研究和新型創新體系構建。碳中和目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指望一期專項解決所有問題,應同時部署和加強戰略研究,理清國家目標下的總體發展思路和技術路線圖,指導長期發展。同時,要注重及時總結跨領域專項的成功經驗,促進新型創新體系的構建。(林 楚)
- 03-23曾毓群:新能源+儲能將..
- 03-08加速能源系統深度脫碳進..
- 02-26晶科能源Tiger Pro 實..
- 02-03GE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
- 01-29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