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了《關于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從暢通循環、拓展空間、強化政策、優化環境等4個方面提出16項舉措。
“近年來,地緣政治沖突、全球化重塑、新冠疫情等引發的‘斷鏈’風險不斷加大,保持產業鏈供應鏈順暢成為確保工業穩定運行的頭等大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解讀道,“因此,《方案》將‘打通堵點卡點,確保工業經濟循環暢通’作為首要任務?!?/span>
首先,扎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制定好能源保供應急預案,對煤電和供熱企業今年四季度的應繳稅款全部暫緩繳納,完善能耗雙控有關政策,多措并舉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
其次,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持續密切監測大宗原材料市場供需和價格變化,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場有效供給,靈活運用國家儲備開展市場調節,實施好《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行為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
最后,保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順暢,強化對重點行業的運行監測,建立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預警機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迭代應用,加大“首臺套”“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鏈主”企業作用。
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復蘇弱于預期的重要原因,《方案》把“挖掘需求潛力,拓展工業經濟市場空間”作為第二大任務。
具體措施包括:促進重大項目落地見效,在5G、千兆光網等領域布局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盡快啟動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建設工程和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在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和煤電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技術改造,推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普及應用;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建設一批國家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鼓勵開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行動,面向北京冬奧會轉播等重大場景促進超高清視頻落地推廣;出臺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制造業等領域限制,適時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鼓勵外商投資制造業;推動外貿穩定發展,抓實抓好外貿信貸投放,依托國家物流樞紐,拓展海運、空運、鐵路國際運輸線路,推動國際物流降本增效。
余曉暉表示,數字經濟是擴大有效需求的主引擎。一方面,信息消費擴大內需規模,2020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5.8萬億元,在最終消費中占比首次超過10%。另一方面,數字貿易拓展外需空間,其突出特征是貿易方式數字化和貿易對象數字化。此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大有效需求,2021—2025年我國政府與民間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合計將達到10.6萬億元,約占到中國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的10%。
工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保障。在強化政策扶持方面,《方案》提出了5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完善重點行業發展政策。持續鞏固提升鋼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成果,對違法違規問題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完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優化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有序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沿海、內河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
二是優化重點區域政策體系。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產業發展重大任務,落實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發展有關重大部署。發揮國家級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作用,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鼓勵地方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三是強化能效標準引領??茖W確定石化、有色、建材等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組織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開展節能降碳技術示范應用,提高行業節能降碳水平。
推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和數據中心加大節能力度,加快工業節能減碳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加大能耗標準制修訂、宣貫推廣工作力度,建立動態提高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機制。
四是加大制造業融資支持。緊密結合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周期,合理確定融資期限,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完善制造業中長期融資考核評價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推廣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的“信易貸”模式。深化產融合作,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落實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專項政策,建立工業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
五是破解企業用工難題。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產業用工需求和職業技能培訓有效銜接。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質量,完善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發布和對接機制,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快完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引導制造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梯度轉移,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
最后,《方案》還提出了兩項優化發展環境的舉措。一方面,要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加大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落實力度,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紓困專項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支持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分擔補償機制,研究并適時出臺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續政策;另一方面,要優化市場環境,建立完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專項執法檢查常態化機制,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政企互動機制,落實好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何 珺)
- 12-20老工業和資源型城市如何..
- 12-20工業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試..
- 12-20聚焦“雙碳”智創未來 ..
- 12-20國機集團35個項目獲中國..
- 12-2011月工業生產繼續小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