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門聯手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
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西部、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顯著提升,各地區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立足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優勢顯著提升,制造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區域協同顯著增強。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同時,我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需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亟需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出臺《意見》,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意見》就推進制造業有序轉移主要有5方面考慮: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因業施策、因地制宜;堅持鞏固優勢、錯位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安全發展;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意見》充分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加強政府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政策引導,提出制造業轉移和承接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
從產業維度看,結合不同行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聚焦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完整性。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高載能行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分別向滿足其發展條件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
從區域維度看,引導各地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一是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提出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重點承接方向。二是重視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產業發展,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鼓勵承接發展特色產業。三是推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進行更高質量的轉移承接。
同時,《意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突出產業轉移合作的開放性,在健全外資服務體系、提升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出合作方向。
《意見》明確提出制造業“轉什么”“誰承接”“如何承接”,提出轉移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和保障措施,具有4方面特點。
一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意見》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進行有序轉移;堅持市場化原則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研究支持地方設立產業轉移基金。
二是高度重視生態環境要求。《意見》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將統籌資源環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內容作為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工作中突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具體要求,提出要嚴格實施產能置換辦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三是精準與目錄配套互補。當前,優化產業布局領域的目錄主要有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其中,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是以各地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資源條件等為基礎,從優先承接發展和引導優化調整兩個方面引導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確定和發展相關產業,并提出主要承接地,助力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是《目錄》的綱領,《目錄》是《意見》的細化,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作有序開展。
四是創新提出3種轉移合作模式。具體包括: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支持東部地區通過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探索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模式,鼓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孵化轉化。《意見》通過3種模式豐富了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的路徑,為各地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工作提供參考。
為了推動文件落實,《意見》由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各部門將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統籌協調,做好組織指導和協調服務,落實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指導各地相關單位細化落實并實施有關政策,充分發揮各部門在促進產業轉移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引導制造業有序轉移。
《意見》印發后,工信部將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面向地方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詳細解讀和宣貫《意見》內容;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工作機制,細化重點任務分工,逐項抓好落實;加強過程管理,加強信息溝通、經驗交流、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確保重點任務真正落地。(何 珺)
- 01-24工信部發布《制造業質量..
- 01-102021年12月制造業PMI繼..
- 12-291—11月全國工業和制造..
- 12-06?“十四五”期間內蒙古..
- 12-0611月制造業PMI指數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