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取得豐碩成果
8月18—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京召開。本次大會以“共創共享 共商共贏”為主題,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圍繞“機器人+”應用行動,為全球機器人產業搭建了一個產品展示、技術創新、生態培育的高端合作交流平臺。
大會共設三大主題峰會,46場專題論壇、國際雙多邊會議及配套活動,圖靈獎得主、兩院院士、知名專家和行業精英等300多位嘉賓聚焦學術前沿和產業發展,分享洞察與遠見。
大會匯聚展出了136家企業及科研機構的500余款先進技術和產品,發布了一體化關節模組、智能咽拭子采集機器人、室外噴涂機器人和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等36款全球首發新品,集中展示了30家減速器、控制器、操作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攻關成果,展現出機器人正在深度融入制造、農業和醫療等行業應用場景。
大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10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快成長壯大,工業機器人已在汽車、電子、機械等領域普遍應用,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教育、醫療和物流等領域大顯身手,不斷孕育出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
在本次大會設置的“領航峰會”上,來自產、學、研各領域大咖齊聚首,共話巔峰,為機器人未來發展領航。
陳肇雄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機器人發展貴在融合創新。第一,機器人技術加速融合迭代,成為科技創新重要“催化劑”;第二,機器人產業力量日益壯大,成為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助推器”;第三,機器人應用邊界加速拓展,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藍海”。
機器人發展重在產用互促。一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二是打造系列高端產品;三是推動應用示范推廣;四是助力行業創新發展。此外,機器人發展成在協同共建。一是集智攻關關鍵核心技術;二是持續優化產業高端供給;三是著力提升應用廣度深度;四是攜手共建開放產業生態。
Joseph Sifaki
法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開發自主系統是向通用人工智能邁出的一大步,我們離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讓機器擁有和人類一樣的環境感知,它們必須能夠逐步建立關于周邊環境的知識,尤其是把學習、推理、具體的感觀信息和符號知識相結合,這是當今人工智能面臨的主要問題。
自主系統是由多個自主智能體構成的,反思是個非常重要的功能,人類是基于感知信息來推理、建立模型,生成外部環境的符號信息和模型,基于這個模型,可以做出決策。對于未來的自主系統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知識的利用。這是系統的主動響應部分,它的實現方法是利用和生成知識。
為了實現自主系統的愿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工程基礎。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擯棄一種觀念,即我們建立一個系統,一旦證明它是正確的,我們就不會變動。對于很多結果來說,設計階段不可能實現系統的正確性,但通常系統的更新,對軟件而言也很關鍵。此外,我們還可以設置一些監視器,應用運行時間保障技術。這樣,系統能在它的生命周期內不斷演進。
張 鈸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是完全兩個獨立的領域,屬于兩個獨立學科。人工智能的目標是用機器來模仿人類的智能行為,所以它追求相似性。機器人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只是他的手段之一,它的目標是設計一個機器來協助人類完成某種任務。第一代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知識驅動,第二代人工智能最主要的方法是數據驅動,這兩個方法都有片面性,必須把這兩個方法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發展安全、可靠、可信的智能機器人。從技術層面來講,有三方面的工作能解決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一是研究新的分析工具。二是利用深度學習工作方法。三是仿真模擬,通過實驗、模擬,發現問題然后解決。
龔 克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我們把智能機器人拆成3個詞:智能、機器、人,多學科融合在機器人身上。未來是人機融合,機器人在任何形態下都是跟人友好合作的,機器人或者機器都將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在某種意義上兩者是平等的合作關系。“宛如同類”是一個很精巧的詞,未來機器人還將為人類服務,機器人會比以前服務得更好,讓人感覺更親切。例如養老服務機器人就更需要這樣一種狀態,另外,它還需要有一定智能,需要有比較精準的判斷感知,比較正確的決策等。
王天然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機器人造出來是為了在某些環境下代替人做艱苦的勞動或者其他作業,它的目的不是跟人爭奪。那些故意把人和機器人對立起來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所以人和機器人到底應該是什么關系?我覺得它能替你服務,最好是伙伴關系,最好是它宛如同類。就比如它是機器我是人,但我們感覺好像是同類,雖然是機器,但它能更好地為我服務,而不是統治我。機器人的未來形態可能有相當多結果,因為現在人對機器人有非常多的幻想。如果真的有人造肌肉,可以代替現在的鋼鐵機械臂,那將是顛覆性的變革。
喬 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人機融合,先是服務于人,后來才是做一些替代工作。我們的項目課題里有提機器人發育,智能發育的概念。“發育”這個詞我覺得有點超前,但是我們還是期望人和機更近一點。機器人里面用到人工智能,但并不全是人工智能,它的本體是一個機器結構,不是簡單智能問題。機器做不到的時候,人工智能和控制可以幫助我們。(林 楚)
- 05-30機器人產業“十四五”年..
- 02-28舍弗勒收購Melior Motio..
- 01-29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
- 01-10《“十四五”機器人產業..
- 12-06礦山農業建筑領域征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