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給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加,不斷沖擊全球能源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去年以來,在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的形勢下,我國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持續提升,實現了能源供應的量價齊穩。”近日,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能源安全保障面臨多重壓力。
“未來,我國能源消費還將保持剛性增長,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部分能源技術裝備尚存短板;極端天氣、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安全風險影響日益凸顯。”章建華表示,為了確保能源安全,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從4個方面落實好具體工作。
一是立足國內,多措并舉增加能源供給能力,加強煤炭先進產能建設,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大清潔能源供給,加強能源儲備能力建設。二是提升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補齊產業鏈短板。三是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使能源消費越來越多由非化石能源保障。四是強化能源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制定和實施能源安全保障預案,確保我國能源供應穩定。
在談到近年來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取得的進展時,章建華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他指出,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進展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發電裝機達到25.6億千瓦;發電裝機、輸電線路和西電東送規模分別比10年前增長了1.2倍、0.5倍和1.6倍。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千米,比10年前翻了一番,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進一步鞏固。
二是促進綠色發展的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風電和光伏連續3年裝機超過1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90%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水平與氣電相當。全國建成充電基礎設施約584萬臺,有力保障了超過1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三是新型能源基礎設施蓬勃發展。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智能電網加快建設;智能化煤礦建設加速,全國累計建成1043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成多個5G+智慧火電廠,生產物聯網系統覆蓋眾多油氣田;新型儲能多元化快速發展,規模超過870萬千瓦。
四是能源民生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城鄉用能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10年來從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人均生活用電量比10年前翻了一番。全面完成光伏扶貧工程,累計建成裝機2636萬千瓦,惠及10萬個村、415萬脫貧戶。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以上,超額完成規劃目標,對改善空氣質量的貢獻率超過30%。
在談到下一步將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時,章建華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對世界各國都是一項艱巨的、全新的任務和挑戰,無成熟的經驗可借鑒。
章建華梳理了我國能源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今后一個時期能源需求還將保持剛性增長,我國能源結構偏煤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綠色低碳轉型難度大。另一方面,極端天氣頻發影響清潔能源穩定供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開發利用要求系統調節能力同步提升,實現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仍需時間。同時,實現“雙碳”目標最終還是要靠創新,目前許多低碳零碳負碳技術仍處在研發和試點示范階段,還需要持續發力,促進能源轉型的政策機制也有待新的突破。
章建華強調,下一步,為了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部署要求,從國情實際出發,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同時,積極穩妥有序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重點要做好5個方面工作。
一是持續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給規模和質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增強新能源跨省區配置、就地消納和供需互動能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實現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費的7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保障。
二是著力減少能源產業鏈“碳足跡”,加大能源生產開發過程碳減排力度,推動煤礦、油氣田綠色開發和智能化建設,推動實施能源生產設備電氣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產能,持續推進煤電“三改聯動”,推動煤礦、油氣田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三是積極推動終端用能清潔化低碳化,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因地制宜推動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達到30%左右;積極推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優化利用結構。
四是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能力,聚焦大容量風電、高效光伏、大容量儲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新型電力系統、化石能源清潔低碳開發利用等重點領域和方向,加快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
五是加強能源轉型政策機制保障,進一步推動完善促進能源轉型的市場機制、價格機制,推進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制修訂,推動完善重點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體系,持續完善能源領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