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工業經濟呈企穩向好態勢 新動能快速成長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生產穩定增長,企業利潤加快恢復,景氣狀況和企業預期回升,工業經濟呈企穩向好態勢。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增速較一季度、上半年分別加快1.0和0.2個百分點,呈逐季回升態勢。其中,采礦業增加值增長1.7%,制造業增長4.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5%。
工業生產穩中有升
從當月情況看,9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5%,與8月持平;兩年平均增長5.4%,加快1.1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最高增速;環比增長0.36%。
多數行業和產品增長。前三季度,在工業41個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65.9%;在統計的62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344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為55.5%。9月,工業行業中有26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63.4%;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37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超過五成。
報告還提到,裝備制造業穩定增長,新動能快速成長。前三季度,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6.0%,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6.8%。電氣機械和汽車行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4.1%和11.4%。
具體來看,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飛機制造和智能消費設備制造等新一代高端裝備、信息技術行業發展迅速,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7.4%、16.6%和10.2%。主要新能源、新材料產品產量保持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6.7%,光伏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和充電樁等分別增長63.2%、39.9%和34.2%;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和單晶硅等新材料產品分別增長74.5%、84.0%和63.3%。
從營收利潤和效益水平來看,1—8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降幅較1—7月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8月企業營業收入在連續3個月下降后首次實現增長,由7月同比下降1.4%轉為增長0.8%。營收改善為企業盈利恢復創造有利條件,1—8月,規上工業利潤降幅較1—7月收窄3.8個百分點,回升明顯加快,其中8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為去年下半年以來當月首次正增長,增速較7月大幅回升23.9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效益呈加快恢復態勢。
產能利用率也呈現逐季回升態勢。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8%,從季度看,三季度產能利用率為75.6%,分別比一、二季度回升1.3、1.1個百分點。三季度,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1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環比上升;從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5.4%、75.8%和74.2%,較二季度分別回升0.6、1.0和2.8個百分點。
三季度,產銷銜接水平改善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各月均保持在97.0%以上,7、8、9月分別為97.8%、97.4%和97.4%,均高于上半年水平;針對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三季度企業訂貨量指數環比上升1.9個點,同比上升1.2個點。
對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季度,企業綜合景氣指數環比、同比均上升1個點以上,其中認為本季度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比重環比、同比分別上升1.1和0.8個百分點;認為本季度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比重環比、同比均下降1.6個百分點。
同時,三季度小微企業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調查的小微企業中,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的占63.3%,政策惠及面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六成以上;銀行貸款針對小微企業的主渠道作用持續增強,三季度在有貸款需求的小微工業企業中,獲得全部以及大部分銀行貸款的比重比二季度提高1.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副司長江源分析,隨著企業效益恢復、景氣指數回升,三季度企業綜合經營狀況預期指數環比、同比均明顯上升,其中預計四季度經營狀況樂觀的企業比重環比、同比分別上升1.2和0.7個百分點。從用工和投資看,企業對四季度的用工預期和企業投資意愿均有所回升,其中用工預期環比上升0.4個點,同比上升2.7個點;投資預期環比持平,同比上升2.3個點。
報告稱,總體看,前三季度,工業經濟呈企穩向好態勢。下階段,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和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內生動力,切實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信息通信業加速賦能
“今年以來,工信部全面貫徹落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持續推進信息通信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了前三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并從3個方面介紹了信息通信業的融合賦能作用。
一是提質增效,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應用突破,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50家,連接設備近9000萬臺套。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對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形態帶來深刻改變,有效促進數據全面循環和流通。據研究機構調查,85%的受調查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產線時間縮短20%。
二是普惠便捷,提升數字社會建設水平。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度融合,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改善。“5G+智慧教育”試點項目達109個,不斷打造智慧課堂、智慧教研、遠程教育等數字化應用場景。遠程問診、在線咨詢、智能醫療設備等不斷豐富,技術先進、便民高效的智慧醫療服務廣泛普及。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距持續縮小。
三是創新應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超高清視頻、數字渲染、全息互動等數字技術加速滲透,廣泛應用于賽事直播、文體旅游等領域,為人民群眾帶來高品質全新體驗。剛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8K超高清視頻直播、VR觀賽、透視巨幕、地面投影、場內外海量視頻互動、360度回放等創新應用大放異彩,為全球觀眾呈現了一場沉浸式、多視角的視覺盛宴。
下一步,工信部將聚焦以下4項工作。首先,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雙千兆”協同發展,加快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IPv6等規模部署,推進千兆城市建設。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全面提升重點行業和重點場景的5G網絡覆蓋和服務質量。
其次,加快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通過應用牽引、整機帶動,持續推進核心通信芯片、關鍵射頻器件創新突破,加速推動5G輕量化技術演進、產品研發及產業化能力,強化產業支撐。
再者,加速釋放應用賦能效應。深入推動工業互聯網與重點產業鏈緊密協同,促進工業互聯網從“有用”向“有效”提升,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雙千兆”網絡在信息消費、社會民生的廣泛應用,讓信息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最后,持續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深化行業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推進電信業務經營許可電子證照應用,健全多層次的市場監管法治體系,有序推動電信市場擴大開放,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技術創新快、應用滲透強、國際競爭激烈等特點,正加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深刻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在會上特別提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企業數量已超過44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云算、智算、超算等協同發展,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有力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陶青強調,工信部將堅持突出重點領域,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著力。一是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通過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著力推動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原創性的技術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二是推動重點行業智能化升級。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融合應用,大幅提升研發、中試、生產、服務、管理等環節智能化水平。三是推動智能產品和裝備發展。發揮大模型強認知、強交互、強生成的特點,促進高端裝備、關鍵軟件、智能終端的升級迭代,提升重點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強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組建一批生態型創新聯合體。(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