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引領鄉村綠色振興 綠色能源繪就農村發展新藍圖
近日,一項在風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策——“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正式出臺,它標志著我國風電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這一政策不僅為風電行業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更通過村企合作模式,將風電項目的收益分享給村集體,有效提升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該行動與農村能源革命相結合,推動了農村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升了農村用能水平,加快了農村電氣化進程,為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海巖強調,在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時,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首要原則。政策的推進需要精準施策,靈活選擇收益分享方式、并網方式、用地方式和風電機組技術。這不僅是對風電行業的新擔當、新使命、新責任的體現,也是實現鄉村振興與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雙贏的重要舉措。
“‘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旨在通過創新的開發利用模式,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村企合作,將農村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集體收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經濟支撐?!?在秦海巖看來,這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他指出,“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的獨特之處在于,緊密關聯于解決村集體的收入問題,這使其與其他普通能源項目顯著區別開來。
該項目是在能源主管部門與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協同推進下,采用“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著重推動風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培育其“造血”功能。
當前,風電項目已展現出廣泛的經濟可行性。據中東南部地區風能資源的測算,每臺5兆瓦的風電機組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約5萬元的收入。這一可觀的收益不僅能迅速提高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水平,還能為村集體帶來長達20年的穩定增長來源。更重要的是,風電項目能盤活鄉村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及農村集體性資產,讓原本閑置的資源煥發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秦海巖表示,為了實現風電項目的這一潛力,必須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包括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因地制宜地選擇“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項目的收益分享方式。對于投資能力有限的村集體,可以通過土地使用權入股、提供勞動力等方式參與項目,確保村集體和農民能夠獲得穩定的收益。而對于那些具備一定投資能力的村集體,則可以通過農村合作社等方式籌集資金,積極參與風電項目的投資,提高在項目中的占股比例,進而按股比分享收益。
在風電項目開發過程中,并網接入問題一直是個需要精心評估的關鍵挑戰。由于農村地區電網接入條件相對較差,且用電負荷較小,“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項目在并網方式上需要更加靈活。對此,秦海巖指出,根據項目規模和當地電網結構,可以選擇在合適的電壓等級進行接入。對于小規模項目,可以利用現有變電站、配電系統資源進行分散多點接入;而大規模項目,在電網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建設升壓站等設施,實現更高電壓等級的集中并網。
為推動綠色電力更直接地支持農村發展,秦海巖建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讓“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項目生產的綠色電力能夠直接供給附近用戶,降低農村產業用能成本,實現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應以“新增消納能力”作為電網接入的唯一條件,而應以提高綠電占比為首要考慮,加速推動農村能源革命和鄉村振興。
在風電項目的建設中,土地資源并非主要限制因素,而是更多地受到規劃計劃指標控制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然而,我國農村擁有大量零散未利用土地,據測算,全國適宜風電建設的土地在扣除不可建設區域后,仍有約100萬平方千米的潛力空間。因此,秦海巖建議,在嚴格遵守國家土地利用政策的前提下,通過創新土地利用機制,盤活農村存量土地資源,可以充分滿足風電項目的建設需求。
風電作為一種發電技術,其節地特性尤為突出。目前,風電普遍采用圓錐塔筒,其地下基礎部分深埋,不影響耕種,而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占地有限。隨著技術的進步,如“預應力構架式風電塔節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風電項目的土地占用。這種技術使得風電項目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也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秦海巖表示,在農田上安裝風電機組時,通過合理的機組排布和間距設置,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同時,結合農業設施用地開發風電,如利用機耕路、灌溉溝渠等上方空間安裝風電機組,實現了風電與農業的雙贏。
在“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項目中,風電機組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至關重要。因此,秦海巖強調,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不僅需要滿足標準要求的安全測試與評估,還需在設計中增加額外的保護措施,形成完善的安全管控體系。
首先,提升機組設計與配置要求,確保機組在鄉村環境中穩定運行,并降低對周邊居民的安全風險。這包括配備監控及保護系統,如葉片振動和載荷監控、塔架振動監控等,以及針對結冰場址的葉片覆冰識別、保護和快速除冰設計。
其次,增強機組的環境友好性,降低對鄉村環境的影響。在選址時應避開敏感區域,并計算光影和噪聲對周邊建筑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最后,機組應具備與當地電網條件相匹配的適應性能力,以確保在電壓等級較低的電網端或局域微網內穩定運行,避免對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
秦海巖強調,“千鄉萬村馭風行動”,事關落實鄉村振興和農村能源革命國家戰略,必須結合各地農村實際,做到因地制宜,穩妥有序實施。相信通過持續的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動,風電必將為鄉村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林 楚)
- 05-28加速可再生能源與高端裝..
- 11-08GE Vernova以全新品牌形..
- 04-26聚焦新型電力系統 施耐..
- 07-19錨定“關鍵創新” 施耐..
- 05-16“創贏計劃”再起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