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聯手建設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
工信部等四部門近日印發了《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旨在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系統謀劃,加快構建滿足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賦能需求的標準體系,夯實標準對推動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引領產業升級、保障產業安全的支撐作用。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技術,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4個部分。其中,基礎層主要包括算力、算法和數據,框架層是指用于模型開發的深度學習框架和工具,模型層包括大模型等技術和產品,應用層即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場景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創造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形成龐大市場規模。隨著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創新技術群體突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國際合作深度協同等新特點,因此,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亟須完善。
《指南》提出的總體要求是:以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先機為目標,完善人工智能標準工作頂層設計,強化全產業鏈標準工作協同,統籌推進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和國際化,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具體目標是:到2026年,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標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全球化發展。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產業科技創新與標準化聯動機制,加快人工智能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推動先進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成標準。
二是堅持應用牽引。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強化創新成果迭代和應用場景構建,協同推進人工智能與重點行業融合應用。
三是堅持產業協同。加強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標準化工作協同,加強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協作,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標準化模式。
四是堅持開放合作。深化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鼓勵我國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攜手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國際標準。
《指南》提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包括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以及安全/治理7個部分。
其中,基礎共性標準是人工智能的基礎性、框架性、總體性標準。基礎支撐標準主要規范數據、算力和算法等技術要求,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夯實技術底座。關鍵技術標準主要規范人工智能文本、語音、圖像,以及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智能體、跨媒體智能和具身智能等的技術要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
《指南》為每個部分劃定了重點方向。例如,基礎支撐標準主要包括基礎數據服務、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計算設備、算力中心、系統軟件、開發框架和軟硬件協同等標準;關鍵技術標準主要包括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智能體、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和具身智能等標準;智能產品與服務標準主要包括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移動終端、數字人和智能服務等標準。
為保障落實,《指南》提出3項要求。在組織建設方面,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統籌產學研用各方、產業鏈各環節優勢力量,協同推進人工智能標準建設,共同構建先進適用的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
在人才隊伍方面,鼓勵標準化研究機構培養和引進標準化高端人才,加強面向標準化從業人員的專題培訓。鼓勵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將標準化人才納入職業能力評價和激勵范圍,構建標準化人才梯隊。
在宣貫推廣方面,指導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面向企業開展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標準的宣貫和培訓,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管理和檢測等環節對標達標,持續提升標準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效能。(何 珺)
- 08-22六部門發文 多措并舉..
- 08-10兩部門將舉辦首屆“興智..
- 11-02賦能智慧社會建設 2021..
- 08-13首屆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
- 12-152020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