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電力行業:改革與創新并進,低碳高效與數字化轉型加速
2023年,電力行業深化市場化改革與科技創新,加速建設統一電力市場,優化市場交易機制,探索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推動電力產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激發了電力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活力與動力。
電力低碳環保領域2023年取得了顯著進展,降碳減污工作得到了扎實有效的推進。全國范圍內,單位火電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0.4%,達到約821克/千瓦時,與2005年相比更是降低了21.7%。同時,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實現了0.2%的同比降幅,降至約540克/千瓦時,與2005年相比降低了37.1%。火電清潔高效靈活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2023年全國火電煙塵、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同比下降14.1%和1.7%,盡管氮氧化物排放量略有上升,約3.0%,但整體仍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此外,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的供電標準煤耗降至301.6克/千瓦時,進一步提升了火電的能效水平。
電網運行效率也在不斷優化,全國電網線損率降低至4.54%,同比減少了0.3個百分點,這有助于減少在電力輸送過程中的能源損耗,促進電力資源的高效利用。
市場機制在促進電力碳減排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2257家火電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2023年全年碳配額總成交量達到2.12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144億元。全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首批方法學發布,為降低減排成本提供更多渠道。
電力安全與可靠性領域2023年實現了全面而穩健的提升。各類發電機組的等效可用系數均展現出積極態勢,其中水電機組以93.38%的等效可用系數領跑,同比上升0.43個百分點,彰顯了其高效穩定的運行特性。煤電機組則繼續維持在高水平線上,等效可用系數達到91.73%,同比上升0.22個百分點,確保了電力供應的堅實基礎。氣電機組同樣表現不俗,等效可用系數提升至92.90%,同比上升0.28個百分點,進一步增強了電力供應的靈活性。
在輸變電領域,22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11類關鍵輸變電設施保持了極高的可用系數,均保持在99.44%以上,確保了電力傳輸的暢通無阻。直流輸電系統方面,納入統計的47個系統合計能量可用率達到96.814%,同比上升0.013個百分點,而能量利用率雖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42.07%的水平,反映了電力輸送效率與穩定性的綜合考量。
在供電方面,全國供電系統用戶平均供電可靠率為99.911%,同比提高了0.015個百分點;用戶平均停電時間7.83小時/戶,同比減少了1.27小時/戶。
在電力行業的廣闊天地中,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驅動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2023年,電力行業深植創新基因,致力于打造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加速發展,收獲了一系列耀眼的自主創新成果。發電領域,全球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的順利投產,以及國內首臺單機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級大型沖擊式水電機組的成功投運,不僅標志著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重大突破,更實現了高水頭大容量沖擊式水電機組從設計到制造再到運行的全面自主化,彰顯了我國電力科技的雄厚實力。
電網領域同樣亮點紛呈。大型電力系統基礎仿真理論的建立,以及萬節點級大型電力系統仿真從毫秒級到微秒級的技術飛躍,解決了電力電子設備在微秒級響應下的系統穩定特性暫態仿真難題,為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此外,世界首條35千伏千米級超導輸電示范工程的滿負荷試驗成功,以及±1100千伏自主可控特高壓直流控制保護設備的掛網試運行,更是將我國電力技術的創新推向了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電力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與夯實。2023年,電力企業積極響應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號召,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進試點示范、探索對標評估、加強合作發展等措施,不斷深化數字化轉型。在電源領域,特別是新能源發電方面,數字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生產運營的數字化水平,實現了對發電設施的遠程監控和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發電效率和經濟效益。而在電網領域,則通過深入挖掘電力數據價值,以“電力+算力”為引擎,推動電力產業能級的躍升。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實施,促進了數字技術向電力產業各環節的全面滲透,基于源網荷儲的協同發展理念,逐步構建起“大電網+微電網”的新型電網形態,為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3年,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市場化程度顯著提升。全國市場交易電量達到5667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攀升至61.4%,較上一年度提升了0.6個百分點。這一成就得益于電力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與多元化發展,全年累計注冊市場主體達到74.3萬家,同比增長23.9%,標志著多元競爭主體格局的初步形成,電力市場規模因此穩步擴大。
展望未來,《報告》提出,2024年全國電力供需延續總體緊平衡態勢。綜合當前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目標,2024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將保持平穩增長,成為拉動電力消費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預計2024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接近2023年。2024年新能源新增裝機將保持快速增長,電力供應能力繼續提升,為保障電力穩定供應提供了基本支撐。但由于新能源發電出力以及來水存在不確定性,常規電源增加規模小于用電負荷增加規模,均增加了電力生產供應的潛在風險。綜合考慮用電增長、電源投產等情況,中電聯預計2024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呈現總體緊平衡態勢;迎峰度夏和度冬用電高峰期,部分區域中的部分省級電網電力供應偏緊,部分時段可能需要實施需求側管理等措施。
預計203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3萬億千瓦時以上,綠氫、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的用電需求將顯著提高。從供應結構上看,推動能源供給體系清潔化低碳化,持續加大非化石電力供給,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統籌優化抽水蓄能建設布局。預計2030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接近70%,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以上。從消費結構上看,深入實施可再生能源消費替代,全面推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進程。預計2030年,全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有望達到35%。
《報告》還指出,未來,我國將持續推進電力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形成先進前沿技術創新牽引帶動效應,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和源端技術研發,在高效新能源發電及主動支撐、新型儲能、綠色氫能、CCUS等重大關鍵技術和高端電力基礎材料、電力氣象,以及數字化智能化等重要支撐技術領域打造先發優勢;建立“電-碳-證”多市場協同機制,加強可再生能源超額消納量、綠證、碳排放權、CCER銜接,健全不同環境權益產品間的流通規則、核算方式和價格傳導機制;因地制宜推動多元商業模式更新迭代,聚焦煤新聯營、新能源配儲、虛擬電廠和綜合能源服務熱點領域,培育電力新興業態商業模式,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路徑優化。(劉 洋)
- 07-222023年電力行業穩健前行..
- 05-28中國電力行業綠色轉型加..
- 02-272023年全社會電力需求穩..
- 06-16章建華:統籌發展和安全..
- 05-24一季度我國電力行業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