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暉: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正面臨三大挑戰
面對工業互聯網這塊大蛋糕,近三年來如雨后春筍般萌發出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否有能力站穩腳跟分得一杯羹?在近日召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文件發布及宣貫會間隙,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接受了《機電商報》記者的采訪,介紹了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
他表示,和國外相比,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等方面是具有優勢的,但技術底蘊相對薄弱,尤其是數據采集、工業PaaS和工業App這三個方面的不足正制約著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機電商報》: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現狀如何?和國外相比,具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余曉暉:根據工信部摸底數據分析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研統計,我國當前已有269個平臺類產品。其中,具備一定產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50個。
從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主要提供商來看,有46%來自領先制造在企業,工業軟件服務商占27%,工業設備提供商占19%,信息通信企業占8%。裝備行業、消費產品行業、電子信息行業、原材料行業是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主要方向。
制造業企業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通常都有其自身的業務邏輯,會優先解決該企業在生產運營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航天科工先解決不同單位間資源共享的問題;三一從售后運維和租賃等方面著手;海爾關注個性化定制等。
總體看來,目前國外在做的,我們也都在做,而且還有更多創新。和國外相比,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實踐中和需求結合得較好,在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方面是具有優勢的。比如,把工業和保險、信貸等金融服務相結合。
這既反映出中國工業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也反映出國內的金融供給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的技術底蘊相對薄弱,在設備連接、協議轉換、數據采集等方面,和國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還有一定差距。我們的知識沉淀不足尤其體現在參數模型不夠等方面,這也反映出中國經歷了快速工業化的過程。
《機電商報》: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涌現,企業平臺、行業平臺、第三方平臺,百態紛呈。您覺得,哪種模式更有發展前景?如何解決眾多平臺間互聯互通的問題?
余曉暉:剛才提到我國當前已有200多個平臺類產品,未來這一數據可能會繼續增長,但大浪淘沙后存活下來的企業未必有那么多。
不同于傳統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很難僅憑一個或少數幾個平臺通吃所有門類,因為工業門類繁多、門檻較高,而且是重資產,所以,平臺數量也不會像傳統互聯網平臺那么少。
現在還很難判斷哪種模式或哪個企業一定能勝出,未來有可能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出現。就目前來看,在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里,制造業企業比IT企業做得更好一些,因為它們更容易對接工業企業的實踐需求。不過,這也只是在目前的階段,后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判斷。
從國際上看,第三方平臺的模式更為常見。但各種模式之間是可以轉換的,第三方平臺也可以部署在某個行業,從而成為行業平臺。同理,某家企業平臺做好了,也可以轉化為行業平臺。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展過程。
至于各個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的問題,國內外都在積極探索,但由于涉及數據權屬問題,目前還很難實現。當前的探索也還停留在理論層面,距離實踐還有距離。
《機電商報》: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面臨哪些制約因素和挑戰?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出現的時間并不長。從全球看,工業互聯網平臺雖然數量擴張很快,但還處在發展初期,業務模型、技術能力、商業模式、生態組織等都還在探索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功能到形態還有很大的創新與拓展空間。
從我國看,根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些年的研究和評測,發現以下3個方面的不足正制約著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數據采集、工業PaaS和工業App。
首先,平臺對底層工業數據資源的調度管理能力不足。一是設備連接數量不足,國際領先平臺覆蓋制造裝備、工業網絡、自動化系統、工業軟件等全鏈條,潛在設備連接量可達數千萬,而我國領先平臺設備連接數量不足百萬,大部分為自有設備產品;二是協議轉換和數據獲取能力較弱,主流存在40多種工業現場總線協議和工業以太網協議,設備接入挑戰很大,數據接口不開放;三是邊緣計算能力有待提升,國際領先平臺開始將云端模型導入邊緣設備進行實時分析,并通過雙向迭代優化實現邊緣—云端協同。
設備連接數量的差距,意味著匯聚的數據資源不足,制約上層數據分析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協議轉換的困難,導致設備接入難、設備接入種類少。邊緣計算功能的不足,將無法滿足工業場景下高實時性要求,難以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
其次,平臺對工業數據分析和工業應用開發的技術支撐能力不足。海量工業數據處理能力薄弱,大多數平臺尚未建設基于大數據架構的數據存儲與計算能力,無法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的管理;工業數據建模分析能力不足,目前平臺上提供的分析算法、分析工具、工業模型的數量和種類較少,難以支撐用戶挖掘海量數據的應用價值;工業應用開發能力不足,大部分平臺提供的開發環境、開發框架和開發工具數量和種類不足,還無法支撐各類開發者入駐平臺。
此外,平臺面向工業用戶和開發者的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承載行業解決方案的工業App數量明顯偏少,并且應用范圍聚焦于少數行業和領域,跨行業跨領域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目前僅有少數平臺具備開發者社區,并且入駐平臺的開發者數量較少,活躍開發者比例較低,多方參與的開發者生態尚未形成。
《機電商報》:近日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對行業發展具有哪些意義?
余曉暉: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研和評測過程中與企業的交流來看,上述問題的出現并非僅僅是技術能力不足,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業對于平臺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和平臺發展的重點方向尚未形成清晰共識。
產業界需要一套全面、客觀、科學的方法論,既能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及運營水平評估提供依據,又能夠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功能及性能的檢驗提供參考,驅動平臺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的出臺恰逢其時,將有助于凝聚共識,明確方向,更好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可持續發展。
《機電商報》: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研究、應用、推廣等方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曉暉:我們于2014年開始介入這一領域,在國內屬于較早的一批。2016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是聯盟理事長單位。2017年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重點調研了國內外30多家平臺企業,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技術體系、產能體系進行系統梳理。此外,我們還在標準化、測試床、評估認證、功能性測試、應用示范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何 珺)
- 08-03如何評價工業互聯網平臺..
- 08-03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
- 08-01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舉辦..
- 06-27向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桿Pr..
- 06-26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