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三部門: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
近日,為落實《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積極拓展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加快技術裝備產品升級,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及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實施《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工業是氫能應用的重點領域。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氫冶金可實現規模化應用,全球年用氫需求達到660萬~1400萬噸;綠色甲醇、綠氨的年用氫需求超過4800萬噸。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節能降碳、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是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氫氣產量超3500萬噸,同比增長約2.3%,占全球產量1/3左右。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潛力巨大。據有關單位測算,截至2024年6月,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突破10萬噸/年,在建及規劃產能約800萬噸/年。
隨著氫氣生產平穩增長,氫能示范穩步推進,清潔低碳氫應用更加多元。我國氫能應用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為先導,逐步向冶金、化工和船舶等行業領域拓展。河北張家口、廣東湛江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冶金,新疆庫車萬噸級綠氫耦合煉化等項目陸續運行,可再生能源制氫耦合綠色合成氨、合成甲醇,以及航空煤油等技術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氫能裝備持續升級,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成熟,催化劑、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實現量產,堿性電解槽大型化、高效化發展持續推進。截至2023年底,水電解槽相關企業超300家、產能達到38吉瓦。大功率長壽命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技術水平快速提升。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要求逐步探索工業領域替代應用,積極推動試點示范。
此次《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是:到2027年,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裝備支撐和技術推廣取得積極進展;清潔低碳氫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和煉化等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在工業綠色微電網、船舶、航空和軌道交通等領域實現示范應用,形成一批氫能交通、發電和儲能商業化應用模式;培育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力強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以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初步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
聚焦氫冶金、氫燃料電池汽車和氫電融合工業綠色微電網等多種應用場景,方案提出30項具體工作任務。例如,鼓勵鋼鐵企業充分利用焦爐煤氣、化工副產氫等氫源,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利用比例;高質量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加快車輛推廣和氫能供給體系建設,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技術、產品迭代開發應用等。
“要扎實推進重點任務,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負責人重點分析了以下3個方面。
首先,拓展多元應用場景。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布局,有序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推動工業副產氫就近消納,擴大清潔低碳氫供給。支持先進技術裝備市場化應用,遴選推廣氫能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材料。支持工業企業、工業園區開展氫能供給及消納相結合的一體化應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氫能綜合利用效能。
其次,加強技術裝備攻關。著力提升高效制氫電解槽、大功率長壽命燃料電池、高壓氫氣儲氫容器等重點產品性能指標和批量化生產能力,推進產品迭代升級。加快突破純氫冶金、合成氨寬負荷柔性生產工藝和氫電耦合全流程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工藝。
再者,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研究制定水電解制氫裝備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培育氫能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氫能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清潔低碳氫認定、多元化應用等標準制定。
在保障措施方面,《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氫能產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作用,統籌資金、項目、政策和標準等要素資源;對符合條件的氫冶金等低碳前沿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給予產能延期置換政策支持;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就近消納機制;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參與電力市場,通過削峰填谷等措施降低制氫成本研究,將符合條件的氫能重大技術裝備和材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指導目錄;制定實施水電解制氫裝備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發布符合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培育氫能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何 珺)
- 04-22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
- 03-12《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 03-12未來3年工業領域數據安..
- 03-20加強能耗雙控和清潔能源..
- 01-03湖南省發布《工業領域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