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美301調查報告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誤讀
近期,美國發表了針對中國的301調查報告,并公布了建議加征關稅的中國進口產品清單,引發中美貿易局勢進入緊張階段。對此,中國多位制造業領域專家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致表示,301調查報告不實,對“中國制造2025”存在誤讀和歪曲。
301調查報告認定中國使用合資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限制,強制或迫使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對美國企業的投資和活動施加了實質性的限制和干預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指出,該調查報告認為“中國制造2025”完全是由中國政府主導,通過對國外企業實施以強制性技術轉讓為條件的市場準入,從而獲得甚至竊取核心技術,對外國企業給予不公平對待,這種看法是美國式邏輯的解讀,是對事實的扭曲。
“通過自主開發還是商業合作獲得技術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中國政府沒有限制性規定。”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說,“強制技術轉讓”純屬無稽之談。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咨詢委員會委員張雅林表示,中國絕大多數一般制造業已實現全面開放。中國政府已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對各部門、各地方出臺排除、限制競爭政策進行制度性約束。
張雅林指出,在中外企業合資合作中,外資企業的綜合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因為巨大的市場為其帶來豐厚的收益,外資企業還由此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降低采購成本,提高全球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擬征稅清單所列領域與“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重點領域基本重合。專家稱,這份調查報告或明或暗指向“中國制造2025”,對“中國制造2025”的定位、指導原則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曲解。
面對新工業革命的浪潮,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很多國家紛紛推出自己的“再工業化戰略”。中國作為工業大國,也在積極推進制造業升級。“中國為順應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趨勢和自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而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卻成為美國發起貿易爭端的依據,令人匪夷所思。”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301調查報告是美國為達到其遏制“中國制造”從大向強的轉變尋求的借口而已。
趙昌文也指出,301調查報告名義上是保護美國企業在涉及技術轉讓、市場準入、投資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保護措施,實質是美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實施戰略遏制和打壓。因為“中國制造2025”中規劃的十大重點領域基本上屬于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美方擔心,未來中國在這些領域將與美國形成直接競爭,并威脅美國的領先優勢。
“從301報告調查和得出結論的過程看,體現出較強的主觀性和傾向性。”趙昌文說,調查基本是以對部分美國企業的問卷調查和主觀評估,以及搜集中國政府和一些研究機構發布的規劃和研究觀點為主,缺乏大量的事實和數據作為現實依據。比如,在引用的學術文章和公開報告中,有些是基于一定假設的基礎研究成果,不能作為客觀有力的調查證據;報告中提到的政策,有些早已作出調整,不能再作為評價依據。
而且,301調查報告提出的很多問題并不屬于違反多邊或雙邊貿易協定或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趙昌文舉例道,報告將規劃與產業政策混淆,把“中國制造2025”《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引導性、倡導性的戰略規劃解讀為國家重大產業政策,沒有準確區分兩者定位和執行效力的差別。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說,“中國制造2025”堅持市場主導,無論是指標要求還是學界專家編制的目標,都不具有任何強制性,也沒有與政府的相關政策、資金投入等掛鉤。
“如果這樣一個規劃也被當成貿易爭端的依據,那么這種爭端的實質就是想剝奪中國的發展權,一種赤裸裸的‘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單邊霸權主義。”黃群慧說。
專家表示,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主要來自于創新投入的增加和綜合競爭優勢,而不是由技術轉讓帶來的。美方不要誤判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決心。
趙昌文說,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中國國家領導人曾在多個場合重申“中國制造2025”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歡迎國外企業參與中國制造業建設發展。目前,在“中國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工程建設中,就有來自美國、德國、英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共同參與合作。(夏小禾)
- 01-11品質助力中國制造2025,..
- 12-04國務院力推“中國制造20..
- 05-27工信部:“中國制造2025..
- 05-27國務院:擇優創建一批“..
- 03-20對“中國制造2025”的三..